從曆史資料中已經很難去找到依據,去判定張合與高覽為何會在這麼關鍵的時候,又這麼突然地投靠曹操。
但從先前的蛛絲馬跡中,多少能看到一些痕跡。
當初袁紹準備南下與曹操決一死戰之時,張合與高覽是袁紹頻繁使用的得力戰將,但到了官渡之戰相持階段,二人的出場幾率幾乎很少。
此外,從曆史記錄來看,張合與高覽為人踏實、能乾,應該是與田豐和沮授二人屬於同一類人。
可是袁紹陣營中,田豐和沮授二人在官渡之戰中的下場並不好。
相反,郭圖和鎮守鄴城的審配等善於察言觀色又巧舌如簧的謀士生活十分愜意。
再加上許攸投降曹操,被曹操重用。
烏巢又被曹操偷襲,這顯然是許攸出的主意,這意味著曹操已經通曉了袁紹大軍的布局以及糧草輜重屯點等關鍵點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袁紹不知曹操,而曹操已知袁紹。
種種因素疊加,張合與高覽眼中,官渡之戰的勝利其實已經屬於曹操。
故而陣前麵對郭圖的汙蔑,二人直接選擇投降。
這並不是臨時起意,而是一種深思熟慮的取舍。
荀攸或許已經很明白了這一點,加上張合與高覽以燒毀攻城器械等行為來表明忠誠,才會不懷疑二人的動機,勸說曹洪接納。
這一步,直接奠定了曹操官渡之戰的勝利。
很快曹操回到官渡大營,得知張合與高覽來投,大喜道:“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當即任命張合為偏將軍,封都亭侯,任命高覽為偏將軍,封東萊侯。
烏巢戰敗的消息已經讓袁軍軍心有所鬆動,袁紹都還沒來得及消化。
結果除了顏良和文醜外,手下最厲害的兩員大將臨陣倒戈,著實讓袁紹陣腳大亂。
大量的袁軍士卒意識到袁紹即將麵臨潰敗,紛紛提前四處逃離,很快就帶崩了整個大營。
人馬一旦潰逃,沒有人站出來阻止,便會無法阻擋。
甚至都不需要曹操大軍掩殺,袁軍士卒之間的相互踐踏就足以讓袁紹心力憔瘁。
袁紹及長子袁譚各自單騎退離渡河,隨後又逃來一群騎兵,約有八百騎,也渡河到黎陽北岸。
駐守在黎陽的乃蔣義渠。
帳中,袁紹拉著他的手說:“孤以首領相付矣!”
蔣義渠將大帳讓給袁紹。
袁紹在大帳發號施令,潰逃的將士聽說袁紹還在,紛紛聚攏到黎陽。
那些來不及逃跑的部眾假裝投降曹操。
曹操發現之後將他們全部坑殺,前後被殺者有八萬人。
官渡之戰穩定後,曹操又派張遼去魯國,平定先前與袁紹官渡陣前對峙期間發生的叛亂。
至此,官渡之戰基本結束。
此戰以曹操大獲全勝收場,兩家的勢力範圍也重新回到了大戰之前,以黃河為界。
回顧整個官渡之戰。
很多人說袁紹因為自身謀略不足,目光短淺,容易猜忌才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
也有人說是袁紹帳下的將士和謀士都不及曹操,整體的士卒戰力也遠沒有曹軍厲害,打不過也正常。
但從建安四年對戰公孫瓚和其餘部來看,袁紹的戰力並不弱。
而且袁紹對於軍中士卒的把握也算可以,否則也不會有七八萬士卒被曹操擊破之後,假投降曹操。那些成功逃到河北的士卒,聽到袁紹還活著的消息,更是紛紛投奔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