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在初平二年和初平三年,曹操占據東郡,袁紹要求曹操將治所定在東武陽之時,便已經聊過倉亭這個地方。
倉亭距離東武陽不過三十多裡地,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一,是河北與中原的交通咽喉。
袁紹雖然在官渡戰敗,但河北地區都還在袁紹手中。曹操想要擊敗袁紹,收歸河北四州,必須要趁著袁紹處於低迷狀態,儘快動手。
北上攻打河北,則需要渡過黃河,繼拿下延津、白馬津後,倉亭津自然成為曹操首要目標。
而且,東武陽又是中部曹操進攻河北的關鍵城池,拿下倉亭之後,東武陽便會在曹操兵鋒之下。
所以,曹操此刻雖然遠在許縣,沒有選擇從近距離的延津渡河北上,而是穿過陳留郡、濟陰郡等地,千裡迢迢選擇倉亭。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隻是倉亭之戰十分短暫,並沒有顯示出來,那便是糧草運送問題。
曹操對於糧草比其他諸侯都重視,兩軍對戰之時也特彆喜歡截斷對手的糧道或者襲擊對手的糧倉。
故而在兗州地界,曹操設置了多個糧倉,其中一個便在東平國的壽張縣。
不過後期壽張遷城了。
把壽張設為糧倉,主要還是其地理地位所決定的。
壽張縣可謂四通八達,緊靠黃河河道,扼守濟水、汶水交彙處,北麵又有軍事屏障倉亭津,水運十分便利。
古時候,最為快捷便利省錢的運送糧草方式,便是水運。
壽張可陸路北上到黃河邊走水路貫通東西,向西直達官渡、許縣,向東接應青州,向南也可以走濟水貫穿兗州,向北過倉亭津進入冀州,幾乎占儘了天時地利。
而且壽張位於古濟北平原,屬灌溉農業區,曹操推行屯田後,此地為兗州核心產糧區之一。
曹操早些年行軍時常將糧草屯放在此地,久而久之,便成為了糧草中心,被稱呼為倉亭倉或壽張倉。
從壽張倉運送糧草往北必須要經過倉亭津,所以不管如何,曹操想要向北奪取袁紹手中的四個州,就必然要動兵,動兵就少不了糧草補給,這條通往河北的路必須打通。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二月底,曹操采納荀彧的建議,發兵北上。
同年四月,曹操揚兵河上,攻打袁紹駐守在倉亭的大軍,破之。
曆史上能查到的依據就隻有這麼簡單一句話。
而且除了《三國誌·武帝紀》中有所記載,其他地方壓根沒有任何記錄。
更沒有《三國演義》中程昱設下十麵埋伏的計謀。
那些都是藝術的加工。
至於究竟為何如此簡單描述,現在已經無從查證。
但倉亭之戰的重要性,依舊深深刻在曆史的長河之中。
袁紹被曹操接二連三的擊潰,加上身體上的疾病,幾乎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要不是劉表突然發難,曹操或許會乘勝追擊,一路高歌猛進,直接殺向袁紹的老巢冀州鄴城。
建安六年四月底,還沒有徹底解決南麵四郡難題的劉表,居然派出了步騎一萬人攻打西鄂。
這個時間節點把握的精準度很難不讓人懷疑沒有袁紹在從中攢動。
我們簡單推測一下。
曹操二月底發兵,經曆過數百公裡的長途跋涉,三月中旬到達糧倉壽張縣,而後北上。
得知消息的袁紹顧不上身體異樣,極速奔來。
四月初,袁紹剛到倉亭,曹操就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