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曹操又回到了曾經血戰,也是帶他走向勝利的地方——官渡。
很明顯,下一步曹操就要出兵北上,跨過黃河,進軍冀州。
與以往不同,這一次曹操是主動出擊。
再把目光移到河北冀州。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四月,袁紹兵敗倉亭回到鄴城之後,身體愈發不適。
同年五月庚戌日,袁紹病逝在鄴城。
據《獻帝春秋》載,由於袁紹平素行德政,被百姓敬愛,他去世之時,河北四州的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
由此可見,袁紹有雄才大略,雖然曹操評價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但從治理州郡、勤政愛民上來看,袁紹足以稱得上一方雄主,治世能臣。
從中平六年,到建安七年,當初討董聯軍十三路諸侯,如今隻剩下曹操一人。
袁紹去世,又沒有立世子,河北四州直接麵臨最現實的問題,誰來繼承袁紹的位置。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
袁紹和其後妻劉氏對袁尚十分偏愛,還會時不時地稱讚袁尚。
雖然袁紹沒有明說,但眾人猜測袁紹是想要立三子袁尚。
袁紹在世之時就把長子袁譚過繼給了哥哥,讓袁譚離開鄴城,去擔任青州刺史。
同時任命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外甥高乾為並州刺史。
唯獨將小兒子袁尚留在身邊。
這些明顯的舉動,無不暗示著袁紹內心的選擇。
袁紹的很多部下因此感到了巨大的危機。
沮援曾經勸阻過袁紹,說:“世人常說,一萬個人追逐一隻野兔,一個人捉到後,其他人即使貪心,也全停止下來,這是因為所有權已經確定。袁譚是您的長子,應當做繼承人,而您卻把他排斥在外,災禍將由此開始。”
袁紹卻故意辯解說,他想讓幾個兒子各自主持一州的事務,以考察他們的能力。
說這句話的時候,袁紹還故意看了一眼三子袁尚,似乎在跟沮授解釋。
你看,袁尚都沒有派出去,並不在繼承人的考慮範圍之內。
實際上,袁紹內心已經有了初步的意向。
此時,袁紹突然因病去世,卻沒來得及定下繼承人,很多部將都認為應當擁護袁譚為繼承人,既符合禮法,也符合當前四州之地的需求。
從能力角度來說,袁譚在三子當中最強。
袁譚取青州之時,幾乎打敗了當時青州所有的勢力,連劉備等人也不是他的對手。
但謀士之間的矛盾很快就演變成了繼承人之間的對決。
一切都應了沮授之言。
可惜,沮授已經看不到這一切,袁紹也看不見。
審配和逢紀,辛評和郭圖,這兩組謀士向來不對付。
此次繼承人站隊,兩組謀士都站在了各自的擁護者身邊。
審配和逢紀擁護袁尚,辛評和郭圖則擁護袁譚。
從當前的局勢來看,審配和逢紀處於劣勢,不出意外的話,袁譚將會成為繼承人,帶領四州之地。
袁譚自己也已經自信滿滿地從青州一路趕來。
二人恐怕袁譚掌權後,會受到辛評等人的報複,就想到了皇子爭奪皇位的法子,趁著袁譚還沒有到鄴城,便假傳袁紹的遺命,尊奉袁尚做袁紹的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