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十一月,高乾密謀派兵襲擊鄴城。
鄴城守將,監軍校尉荀衍從蛛絲馬跡中發現了有人想要作亂鄴城,立刻發兵絞殺。
高乾派去襲擊鄴城的士兵全部被誅殺,高乾自己也被曹軍阻擊。
曆史沒有重來的可能,但若是高乾詳細謀劃,或許將襲擊鄴城之事放在擾亂河東地區之前,至少也可以同時進行,不至於說說是密謀,可還沒有動手就被發現。
高乾起兵,從麵上曹操已經知道了高乾的意圖,但從本質上講,高乾還沒有做出特彆的事。
駐軍壺口關,那是為了自保,沒有人誰過多關注。
誰能想到高乾自保都還沒有站穩,居然還敢去襲擊鄴城。
但經曆河東地區的叛亂之後,曹操手下那些駐守鄴城以及周邊地區的官員就不這麼想了。
他們已經可以預料到高乾會有下一步動作,所有的目光都會聚集到上黨郡。
此時高乾想要密謀,而且是密不透風的那種,幾乎不可能。
所以,儘管高乾自以為計劃天衣無縫,絕對能秘密襲擊鄴城,卻依舊被荀衍發現。
荀衍是潁川荀氏家族成員,都是智慧的代表,原本想要瞞過他就不容易,更何況已經有了苗頭呢。
處理完幽州事務的曹操收到消息,立刻命樂進、李典率軍征討,自己則率領大軍趕來。
高乾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若是被曹操前後夾擊,就沒有退路了。
生死攸關之際,高乾破釜沉舟,奮力一擊,逃出了重重包圍,率領殘軍往壺口關奔去。
樂進、李典領軍追擊,一路追到壺口關下。
壺口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高乾報了必死的決心頑強抵抗,樂進和李典二人嘗試多次都未能攻克。
回到鄴城的曹操聽聞此事,心中不免惱火。
大軍僅僅休整了個把月,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曹操命兒子曹丕坐鎮鄴城,親率大軍西征壺口關。
正月裡,寒冬的威力尚未完全減退,河道尚未完全解封。
曹操已經年過五十,長途跋涉對他來說已經不是年輕時候那麼容易,況且西征之路需要翻山越嶺爬過並州的天然屏障太行山,對於曹操本人而言是巨大的考驗。
大軍進入太行山後,天空下起了鵝毛大雪,一路上荊棘叢生,大雪覆蓋了山路導致很多將士容易踩空,軍相當困難,糧草輜重補給更是困難重重。
但一路上,曹操與土卒同甘共苦,讓眾多士卒頗為感動。
由此大軍依舊保持著高昂的氣勢,一路到了壺口關下。
事後曹操寫下了《苦寒行》,來懷念攻打壺口關的一路艱辛,也表達曹操心中拔壺關的誌向與決心。
當真是: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高乾聽聞曹操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壺關,加上本來的樂進、李典軍,自料兵勢上不能相抗衡,遂出壺口關城,留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自己跑到匈奴部落,向匈奴單於求救。
但單於拒絕了高乾的請求。
麵對高乾拒不投降,曹操站在城前,當著全城的人麵,惱火地下令:城破之日,所有人員坑殺。
曹操的本意是想要用武力來威脅守城眾人,希望他們速速投降,不要做無謂地抵抗。
可恰恰也是這一道命令,讓壺口關城中的守將和所有人都誓死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