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除了魏武之風外,還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喜歡造溝渠。
飽漢不知餓漢饑,隻有真正經曆過饑餓之人才能明白沒有糧食的恐怖。
東漢末年,農耕社會,曹操曾經深切地體會過百姓種地的不容易。
所以他頒布了屯田製度,穩定了人口,同時興修水利,以溝渠來保障農田用水,關鍵溝渠還能用來運送軍用糧草,一舉兩得之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九月,平定青徐叛亂的曹操將目光放到了一直在北麵搗亂而無人顧及的烏桓,以及袁氏家族最後的勢力袁尚和袁熙。
這些年,北方遊牧民族烏桓逐漸強大起來,並入居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
當時喀左屬右北平郡,遼東、遼西和右北平三郡的烏桓形成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史稱“三郡烏桓”。
袁紹逐鹿河北四州之時,曾聯合烏桓滅了公孫瓚。
為了酬答烏桓,袁紹曾假借漢獻帝的的名義封烏桓眾首領為單於,還與烏桓聯姻,袁紹將宗人的女兒嫁給烏桓首領為妻,鞏固了聯盟。
故而近幾年來,烏桓與幽州及周邊關係相對融洽。
烏桓當中,以遼西烏桓單於蹋頓勢力最為強悍,袁紹與其關係也最為緊密。
袁尚和袁熙之所以投奔單於蹋頓,也是考慮到這一點。
憑借著他們的關係,袁尚和袁熙不斷慫恿單於蹋頓出兵幽州,想要借助單於蹋頓的力量從曹操手中奪回失地。
烏桓也以此為借口,趁著天下大亂,時常到幽州等地掠奪大漢子民,前前後後加起來已經有十餘萬戶。
曹操頗為憤怒,誓擊退烏桓,平定北方。
依照先前的思路,出兵之前曹操依舊把工作重點放在打通漕運,以便運送糧草。
他命董昭引滹沱水入泒水,便是平虜渠,又由泃河口鑿入潞水,並以通海,便是泉州渠。
兩條渠皆是南北走向,幾乎連同了從青州一路北上,穿過冀州到幽州的漕運大動脈。
有了這條漕運路線,糧草便可源源不斷從青州和兗州腹地,經過黃河到支流清河再到滹沱河進入冀州東部沿海地帶路線,隨後一路直達北麵幽州界。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董昭想儘了辦法,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兩條渠的開挖當中,終於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開春之前完成了任務。
建設溝渠,開通漕運的這段時間裡,曹操其他部將也沒有閒著,大部分都在探討北上的必要性和具體時機。
很多將領提出當前出兵北上並不合適,他們認為袁尚已成流寇,勢力已經不成氣候,而夷狄向來貪婪無親,沒有什麼利益的事不會去做,袁尚已經落到這個地步,無法操控夷狄。
換言之,袁尚此事不必操之過急。
相反,此時若大軍北伐,深入遼東之地,南麵的荊州劉表還有新野劉備大概率會對許縣發動攻擊。
到時候大軍無法掉頭,周邊駐守人馬又不對,無法抵抗劉備和劉表的大軍,那就危險了。
道理並不是沒有,曹操乃身經百戰之人,對於四方的形勢評估都有自己的把握。
南麵劉表和劉備二人確實是一個隱患,但也在曹操的掌控範圍之內。
這一點曹操心裡清楚,自然也已經考慮到。
領軍史渙見曹操並沒有被其他將領說動,便想著與韓浩共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