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為了搶奪荊州,魯肅自告奮勇到荊州打探情況。
結果他還沒有到襄陽,荊州繼任的州牧劉琮便向曹操投降。
魯肅當機立斷,準備與劉備接觸,一方麵是想要探探曹操的軍情,另一方麵是要聯合劉備的力量,一同抵禦曹操。
他心裡清楚,單單依靠江東的力量是不可能與曹操對敵的。
況且,此時的江東地區,很多官員已經開始動搖,甚至直接勸說孫權投降。
果然,智謀之士總能想到一塊,劉備帳下軍師諸葛亮與魯肅有著相同的想法。
雙方勢力一拍即合。
諸葛亮當即向劉備請示,孤身出使江東。
視野回到曹操身上。
曹操領著五千輕騎兵一路從襄陽追擊,不過兩日時間就在當陽縣追上了劉備。
可惜趙子龍七進七出,加上張飛長阪坡阻攔,使得劉備從曹操的眼皮底下逃走了。
曹操頗為生氣,卻也無可奈何。
好在關鍵城池江陵並沒有落入劉備之手,也算是滿足了曹操此行的第二個目的。
不過在曹操的眾多部下眼裡,江陵比劉備要重要。
唯獨曹操覺得,劉備若在,這天下他無法徹底平定。
曹操進軍江陵後,除了部分江夏郡的縣城外,幾乎掌控了全部的荊州,實力來到了東漢末年的巔峰。
這個時候的曹操,用呼風喚雨、一手遮天來形容也不為過。
《三國演義》用橫槊賦詩的情節來形容曹操此時此刻的豪邁和得意,絲毫不為過。
除了劉備和孫權,以及個彆西涼諸侯,絕大部分名士和地方官吏都認為曹操統一天下已經是板上釘釘之事。
此刻的曹操手握數十萬雄兵,其中能戰善戰的水軍便有二十萬,遠遠超過劉備和孫權。
曹操自己也這麼認為,覺得下一步隻需要率領水陸兩軍東進,便可輕鬆拿下江夏郡,而後順江而下,一路直取吳郡,最終掃平寰宇。
甚至有人覺得,根本不需要曹操大軍動手,隻需要給孫權一份書信,便能讓江東子弟主動獻上劉備的人頭,就如同當初平定遼東時那樣。
曹操的陣營中已經到了鼎沸之時,反正什麼樣的聲音都有,就像是勝券在握,毋庸置疑一樣。
或許有些頂級謀士,例如荀攸、荀彧等人,能在此時保持鎮定和冷靜。
但主動提出不同意見,而且願意對著曹操潑冷水的人隻有兩個,程昱和賈詡。
程昱可以理解,本就是剛直之人,願意承擔後果直諫曹操。
但賈詡本是惜命之人,最擅長的便是保命,怎麼會冒著得罪曹操的風險而進言呢?
唯一的解釋,便是二人已經看到了危機,而且是巨大的危機。
程昱建議曹操,劉備看似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但孫劉兩家一定會聯盟。
他說:“孫權新任在位,尚未為海內所忌憚。而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孫權雖然有謀,亦不能獨自抵擋。劉備則向有英名,關羽、張飛皆是萬人之敵,孫權必定援助他們以防禦我軍。之後分道揚鑣,劉備已得到實際資助,那孫權又不能得之而殺了。”
曹操卻覺得,區區孫權,不過數萬人馬,就算加上劉備,也無法與自己匹敵,不必擔憂。
而且若是孫權執意出兵,他便有理由進軍江東。
沒過幾天,前方的斥候便送來消息,說江東孫權發補給到樊口,準備與劉備聯手,一道抵禦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