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二月,曹操到達孟津。
出兵漢中需經過雒陽,而後入關中,再走秦嶺四道之一。
曹操還沒來得及發兵,許縣的漢獻帝著實給曹操上了一課。
之所以一直延用許縣這個地名,一方麵是為了區彆後期許縣改為許昌,另一方麵主要還是因為許都這個詞是曹操用來鞏固自身地位而設立的,漢獻帝並沒有正式認可許都。
從漢獻帝角度,自建安元年開始,一直被困在許縣,時刻想著還都雒陽。
所以就算漢獻帝能認可許縣在朝廷中的地位,最多也是稱呼為行在。
隻是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麵對曹操的建都,自然不敢反對。
許都由此而來。
在許都的漢獻帝不敢對曹操有所抵觸,時時刻刻都小心翼翼,因為他身邊的侍從護衛無一不都是曹操的人,連服侍的宮女、身邊的妃子等人都是曹操安排的。
他們時刻監視著獻帝的一舉一動,將其言行儘數稟報給曹操。
漢獻帝的政令不出宮門,朝堂之上的大小事務,皆由曹操決斷,他所能做的,不過是在曹操擬定的文書上加蓋玉璽,維持著漢家天下最後的表麵尊嚴。
換句話說,漢獻帝雖有皇帝之名,實則已淪為傀儡。
議郎趙彥,身負掌管議政與進諫之責,向來以忠君愛國自勉。
他見獻帝處境艱難,漢室衰微,心中憂憤不已,時常在獻帝麵前分析天下時勢,陳述利弊,進獻安邦定國的對策,希望能助獻帝擺脫曹操的控製,重振漢室。
趙彥這些話徹底將曹操釘在了對立麵,激發了漢獻帝對曹操的不滿,更是觸動了曹操的憎惡。
曹操視趙彥為眼中釘、肉中刺,認為其意圖誤導漢獻帝,影響朝廷穩定。
對於穩定這事,不需要任何理由,曹操便將趙彥抓起來處死。
這一舉動讓宮中諸人看清了曹操的專橫與殘暴,也讓獻帝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無力與恐懼。
那些朝廷中原本就對曹操嗤之以鼻,甚至反對曹操的人無不悚懼。
後來,曹操因一件政務需向獻帝稟明,遂進入宮殿拜見。
獻帝見曹操麵帶威嚴,身後隨從個個神色冷峻,心中的恐懼再也無法抑製。
他深知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曹操手中,便鼓起勇氣,顫抖著對曹操說:“您若真心想要輔佐我,就請對我和朝中大臣寬厚一些;若是不願再輔佐,就請開恩,放我一條生路,讓我離開這皇位吧。”
曹操萬萬沒想到獻帝會說出這樣的話,一時間大驚失色,急忙敷衍應付了幾句,便請求告辭。
按照漢朝的舊製規定:凡是領兵在外的三公,在朝見皇帝時,都必須由虎賁武士手持利刃在旁挾持,以防止意外發生,這既是對皇帝的保護,也是對大臣的一種約束。
曹操此次朝見,雖有虎賁武士在場,但他們早已被曹操收買,根本起不到約束作用,可即便如此,獻帝那番話還是讓曹操心有餘悸。
曹操退出宮殿後,回顧左右,想起剛才獻帝那絕望的神情和話語,不禁汗流浹背,浸濕了衣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