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一月,剛剛拿下漢中的曹操便收到了兩名謀士的建議。
司馬懿當日就跟曹操說,趁著如今大軍氣勢高昂,當揮軍南下,直取益州。
理由也很充分,一是劉備剛剛用詭計俘虜了劉璋,蜀中之人還沒有真心歸附,二是劉備大軍此刻正在與江東孫權爭奪江陵,定然來不及回師救援。
曹操隻需要在漢中陳兵示威,益州就會震動不安,然後進兵威逼,蜀兵勢必瓦解。
抓住如此大好機會,天下就能定了,萬不可失。
若是角色換一下,諸葛亮給劉備提出這樣的方案,劉備定然會同意。
但曹操不是劉備,司馬懿也不是諸葛亮。
曹操對司馬懿說,人得知足,不可得隴望蜀。
司馬懿也沒有多說,緩緩撤出了曹操的營帳。
又過了一天,另一名謀士劉曄也勸曹操進攻劉備新占的蜀地。
他的理由與司馬懿出奇一致,都認為攻占漢中已令蜀人震驚,隻要進攻他們就會望風歸附,若是讓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那日後就難以征服。
曹操依舊不聽,但心中已經有所顧慮。
過了七日,有從蜀地投降的人說蜀地人心惶惶,劉備斬殺驚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忽然意識到,或許司馬懿和劉曄二人說得有道理。
於是,懷著僥幸的心理問劉曄,現在還能否進攻川蜀。
劉曄自然明白曹操的意思,無非是看著近在咫尺的川蜀舍不得放棄,加上他的預測正好準確,便又起了收蜀地的念頭。
可惜機會稍縱即逝,當初司馬懿和劉曄建議時機正好。
如今蜀人人心已經較為安定,出擊已經不能輕易擊潰。
曹操也無法,便按下心中衝動,於十二月班師,留下夏侯淵屯兵漢中,督漢中諸事。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曹操當初沒有同意二人的建議有他自己的顧慮。
一方麵是十萬大軍從三月行軍到十月入漢中,過了整整七個多月,長時間征戰已經十分疲憊,急需休整。
另一方麵南下江東的關鍵路線九江和廬江郡此刻不太平,孫權拿下皖城之後正準備率領十萬大軍北上突襲合肥。兩線作戰對於曹操的兵力和糧草補給要求太高,曹操無法兩頭顧及。
所以曹操沒有答應立刻再出軍取西川,不無道理。
至於馬超留在漢中的庶妻董氏和兒子馬秋,曹操把董氏賜給閻圃,將馬秋交給張魯處置。
張魯轉身便親手殺了馬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曹操回到鄴城。
麵對曹操又立如此大功,漢獻帝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賞賜的了。
除非再讓曹操進位,從魏國公至魏王。
對,同年四月,漢獻帝便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製,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此時,曹操名義雖非天子,但實際已經有天子之實,與皇帝隻有一階之差。
從三不朝到魏公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從魏公到魏王不過三年,曹操近幾年的地位發展迅猛,難免會出現內心膨脹,眼裡容不得半點沙子。
清河東武城人崔琰崔季珪,本意是想要歌頌曹操的功績,卻被人誣陷“傲世怨謗”,曹操沒有下令調查此事,而是直接下令賜死崔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