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紫禁城。
乾清宮中,燭火搖曳。
大周天子正在批閱奏折,朱筆在黃紙上勾勾畫畫,時而皺眉,時而點頭。
作為一個年輕的皇帝,他對政務還算勤勉,隻是這些年北境戰事不斷,讓他頗為頭疼。
“陛下,急報!”
一名小太監匆匆跑進殿來,手中捧著一份加急的軍報。
皇帝放下朱筆,接過軍報。
當他看清上麵的內容時,整個人都愣住了。
“蠻夷請和?”皇帝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個可汗,竟然主動請和?”
他仔細地又看了一遍,確認沒有看錯後,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好好好!”皇帝連說了三個好字:“朕就說嘛,那些蠻夷終究是化外之民,怎麼可能與我大周天兵抗衡?現在知道厲害了吧!”
他興奮地在殿中來回踱步,越想越覺得痛快。
“來人,宣內閣諸公入宮議事!”
不到半個時辰,內閣的幾位大學士就匆匆趕到了乾清宮。
為首的是宰相張閣老,這個老狐狸一進殿,就看出了皇帝臉上的喜色。
“陛下,可是有什麼喜事?”張閣老笑眯眯地問道。
“豈止是喜事,簡直是天大的喜事!”皇帝將那份請和書遞給張閣老:“你們看看,蠻夷主動請和了!”
張閣老接過請和書,仔細看了一遍,臉上的笑容愈發燦爛。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張閣老帶頭跪下:“陛下聖德感化,連蠻夷都望風歸附,實乃千古一帝啊!”
其他幾位大學士也紛紛跪下祝賀,把皇帝誇得天花亂墜。
皇帝被誇得飄飄然,連連擺手:“諸位愛卿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等眾人起身後,皇帝又道:“諸位愛卿以為,這請和之事,朕該如何處置?”
“陛下,臣以為,這是天大的好事。”張閣老捋了捋胡子:“連年戰事,國庫空虛,百姓疲敝。如今蠻夷主動請和,正是我朝休養生息的好時機。”
“張閣老言之有理。”另一位大學士附和道:“而且,蠻夷既然請和,說明他們已經被我朝天威所懾服。此時正是削弱邊軍,加強中央集權的好時機。”
皇帝點點頭,這話正合他意。
這些年來,邊軍將領的權力越來越大,特彆是那個李瓊更是讓他如鯁在喉。
現在有了和平的借口,正好可以收拾收拾這些驕兵悍將。
“那依諸位愛卿之見,朕該派誰去主持和談?”皇帝問道。
“臣舉薦工部尚書王大人。”張閣老毫不猶豫地說道:“王大人德高望重,且熟悉軍務,最適合此任。”
上次曹嵩身死,張閣老自然沒忘,讓他一身返現,自己的確沒有這個膽子。
一時間,也隻能將責任甩到了自己著一脈的人身上。
工部尚書王誌遠,可是張閣老的門生,真要論關係,甚至比曹嵩還近一些。
皇帝想了想,點頭同意。
王尚書是他的心腹,辦事靠譜。
“那就這麼定了。”皇帝拍板道:“傳旨,命工部尚書王誌遠為欽差大臣,前往鎮北關主持和談事宜。”
“陛下聖明!”眾人齊聲稱讚。
張閣老見時機成熟,又補充道:“陛下,既然要和談,那邊軍的規模是不是也該適當調整一下?畢竟,兵多了容易生事,兵少了顯得我朝誠意十足。”
皇帝眼睛一亮,這個建議正中他的下懷。
“張閣老考慮周全。”皇帝滿意地點頭:“既然要和談,那鎮北軍的規模確實該縮減一些。傳旨讓齊振裁軍三成,李瓊部更要嚴格控製,不得超過五萬人。”
“陛下英明!”張閣老心中暗喜,表麵上卻裝作憂慮的樣子:“隻是臣擔心那個李瓊會有異議。此人向來桀驁不馴,恐怕不會輕易交出兵權。”
“他敢!”皇帝冷哼一聲:“朕是天子,他不過是個臣子。朕讓他交兵權他就得交,敢有半句怨言,朕就治他個抗旨不遵的罪名!”
“陛下說得對。”張閣老連忙附和,心中卻在盤算著如何進一步削弱李瓊的實力。
這時,另一名大學士突然開口:“陛下,臣還有一個建議。既然要裁軍,那軍餉也可以相應減少。這樣一來,既能減輕國庫負擔,又能讓邊將們明白,朝廷才是他們的衣食父母。”
“好主意!”皇帝拍手叫好:“就這麼辦,傳旨,邊軍軍餉削減兩成,省下的銀子,充實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