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大戰之後,潭州城再次迎來短暫的安寧。
但趙翊等人深知,戰爭的陰霾並未徹底消散,大宋的未來依舊充滿變數。
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城中,一方麵安撫百姓,救治傷員;另一方麵,總結經驗,籌備下一次戰鬥。
徽宗聽聞潭州大捷,喜出望外,對趙翊等人的賞賜再次加碼。
然而,趙翊等人卻無心領賞,他們帶著勝利的戰果,再次走進朝堂,向徽宗進諫:“陛下,如今雖兩勝金兵,但我大宋積弊已久,若不徹底改革,實難長治久安。
懇請陛下痛下決心,清除朝堂奸佞,革新軍政,充盈國庫,唯此方可保大宋江山永固。”徽宗看著眼前這些滿身傷痕卻目光堅定的將領,心中有所觸動,可當他環顧四周,看到那些心懷鬼胎的大臣們時,眼神中又閃過一絲猶豫。
朝堂之下,李綱也在默默籌劃。他深知,單靠幾個將領的熱血和忠誠,難以改變大宋的命運,必須從根本上變革製度,選拔人才,充實國力。
於是,他聯合一些有誌之士,開始起草改革方案,涉及吏治、軍事、經濟等諸多方麵,試圖為大宋的複興繪製一幅宏偉藍圖。
然而,改革之路從來都是充滿艱辛與荊棘。那些既得利益者們怎會輕易放棄手中的權力?他們暗中勾結,對李綱等人的改革方案百般挑剔、惡意詆毀,甚至不惜編造謠言,誣陷李綱意圖謀反。
一時間,京城中謠言紛飛,人心惶惶。
趙翊、嶽飛、宋林得知李綱的困境後,決定挺身而出,為他撐腰。
他們在京城中四處奔走,向百姓們解釋改革的必要性,揭露權貴們的陰謀。
百姓們聽聞真相後,紛紛站在李綱這一邊,街頭巷尾,議論紛紛,都是對改革的支持之聲。
在民眾的呼聲下,徽宗不得不重新審視李綱的改革方案。他召集大臣們再次商議,在趙翊等人的據理力爭下,一些合理的改革措施終於得以通過。
吏治方麵,開始清查貪官汙吏,嚴懲不貸;軍事上,加大對軍隊的投入,招募新兵,改良裝備;經濟領域,鼓勵農桑,減免賦稅,促進商業發展。
大宋,在這血與火的洗禮中,在忠勇之士的奮力拚搏下,在改革的陣痛與希望中,艱難地邁出了複興的第一步。
然而,前方的道路依舊漫長,金兵的威脅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大宋的命運,依舊掌握在每一個為它拚搏、為它抗爭的人手中……
隨著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行,大宋境內呈現出一番新氣象。
各地的貪官汙吏紛紛落馬,官場風氣為之一清;新兵源源不斷地補充進軍隊,訓練場上喊殺聲此起彼伏,士氣高昂;農田裡,百姓們辛勤勞作,莊稼長勢喜人,糧倉漸漸充實起來。
但趙翊等人並未因此而放鬆警惕,他們深知,金兵雖連敗兩場,可實力猶存,必然會伺機反撲。
於是,他們一邊加強潭州的城防建設,一邊派出探子,深入北方,刺探金兵的動向。
果不其然,完顏宗望在經曆兩次慘敗後,回到北方,臥薪嘗膽。他不僅加緊訓練兵馬,還與周邊部落勾結,試圖擴充勢力。同時,他借鑒宋軍的戰術,改良兵器,打造出一批適合攻城的重型器械,發誓要在下一次交鋒中一雪前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宋朝廷這邊,李綱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也遭遇了重重阻力。
一些權貴表麵上對改革點頭稱是,暗地裡卻陽奉陰違,拖延甚至阻撓改革措施的落實。李綱為了推動改革,日夜操勞,身體每況愈下。
趙翊、嶽飛、宋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他們明白,要想徹底改變大宋的命運,光靠朝堂上的政令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基層做起,喚醒民眾的力量。於是,三人決定在各地推行“忠義社”,招募百姓自發組織起來,保衛家園。
他們製定章程,訓練民眾,傳授一些基本的軍事技能和防禦知識。一時間,大宋各地“忠義社”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百姓們團結一心,形成了一道堅固的民間防線。
然而,就在大宋上下齊心協力,為抗金做準備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席卷了南方。暴雨傾盆而下,洪水泛濫,淹沒了大片農田,衝毀了無數房屋,百姓流離失所,哭聲震天。
徽宗聽聞此事,大驚失色,忙召集大臣商議賑災之事。
朝堂上,主和派再次借機發難,他們聲稱這是上天對大宋執意抗金的懲罰,力主停止一切戰備,全力賑災,甚至提出向金兵求和,請求援助。
李綱等人則堅決反對,認為天災雖可怕,但絕不能因此而動搖抗金的決心,應在賑災的同時,繼續加強國防。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趙翊、嶽飛、宋林得知朝堂紛爭後,心急如焚。
他們一方麵上書朝廷,表明抗金與賑災並不矛盾,應雙管齊下;
另一方麵,親自帶領軍隊奔赴災區,幫助百姓抗洪救災。他們在洪水中奮戰數日,背沙袋、堵決口、救難民,累得精疲力竭,但從未有過一句怨言。百姓們看著這些滿身泥濘卻依舊奮戰不止的將領,心中滿是感激與敬佩。
在趙翊等人的努力下,災區的災情逐漸得到控製。
百姓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重拾生活的信心。而大宋朝廷,也在這場天災的考驗下,艱難地維持著抗金與賑災的平衡。
但完顏宗望並未放過這個天賜良機,他得知大宋南方受災後,立即調集大軍,再次南下。
這一次,他兵分三路,一路直撲潭州,一路繞道側翼,還有一路佯裝進攻京城,試圖擾亂大宋的軍心民心。
大宋朝廷聞風而動,緊急調遣各地軍隊迎敵。趙翊、嶽飛、宋林臨危受命,分彆率軍抵禦金兵。
嶽飛駐守潭州,麵對金兵的猛烈進攻,他毫不畏懼。
他利用潭州城的地形優勢,巧妙布局,設置多重防線。城牆上,強弩手嚴陣以待,一旦金兵靠近,便萬箭齊發;城門處,刀斧手列陣守護,隨時準備與金兵展開肉搏。嶽飛親自在城樓上指揮,他目光如炬,聲如洪鐘,鼓舞著將士們的士氣:“兄弟們,今日便是咱們為國儘忠之時,哪怕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讓金兵踏進潭州城一步!”
趙翊率領一軍,在側翼與金兵展開周旋。
他深知自己兵力有限,不能與金兵正麵硬剛,於是采用遊擊戰術,時而突襲金兵的糧草輜重,時而騷擾金兵的行軍隊伍,攪得金兵不得安寧。金兵惱羞成怒,多次調集大軍圍剿趙翊,可他總能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巧妙突圍,讓金兵無可奈何。
宋林則負責守衛京城周邊,他組織百姓,加固城防,挖掘壕溝,設置障礙。同時,他還與京城中的守軍密切配合,一旦金兵佯裝進攻,便以空城計應對,讓金兵摸不清虛實。
這場大戰,持續了數月之久,大宋軍民在趙翊、嶽飛、宋林等將領的帶領下,頑強抵抗,浴血奮戰。金兵雖來勢洶洶,但始終未能突破宋軍的防線。
隨著冬季的來臨,北方天寒地凍,金兵的糧草供應逐漸出現問題,士氣低落。
完顏宗望見大勢已去,不得不再次下令退兵。
大宋,又一次在絕境中挺了過來。但經此一役,大宋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無數將士戰死沙場,百姓們生活困苦。趙翊、嶽飛、宋林等人望著滿目瘡痍的山河,心中滿是悲痛與憂慮。他們知道,大宋的複興之路,還很長很長……
戰後,徽宗再次召見趙翊等人,對他們的功績讚不絕口。
然而,趙翊等人卻沒有絲毫喜悅之情,他們向徽宗進諫,希望皇帝能從這場戰爭中吸取教訓,加快改革步伐,充實國力,團結民心。徽宗默默點頭,似有所悟。
回到營地後,趙翊、嶽飛、宋林等人並未停歇。他們開始總結這場戰爭的經驗教訓,整頓軍隊,籌備下一次戰鬥。
同時,他們還積極參與到地方的建設中,幫助百姓恢複生產,重建家園。
大宋,在這血與火的磨礪中,在忠勇之士的堅守下,一步一步,向著未知的未來,艱難前行……
喜歡穿越北宋靖康恥滅吾主沉浮請大家收藏:()穿越北宋靖康恥滅吾主沉浮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