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城,趙翊的府邸內,氣氛略顯凝重。
趙翊還絲毫不知徽宗正準備退位之事,他的心思全被手中各地軍事將領的奏章所占據。
展開一封封奏章,看著上麵的內容,趙翊嘴角微微上揚,一切不出他所料,將領們都同意朝廷關於軍製模式改革的建議。
燕京的嶽飛軍團,雖非趙翊嫡係,但從一開始就與趙翊並肩作戰,在一次次的戰鬥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嶽飛作為軍事主官,戰場上指揮若定,排兵布陣極具謀略;
張憲則負責思想教育等工作,他深知士氣和信念對於一支軍隊的重要性,常常深入士兵中間,鼓舞著大家的鬥誌。
在長期的協同作戰中,嶽飛軍團慢慢形成了與趙翊相似的軍製模式。
所以,當收到朝廷關於軍製改革的建議時,他們毫不猶豫地舉雙手讚成。
而對於趙翊的嫡係將領王貴、王勇等人來說,這簡直是再好不過的消息。
他們不僅舉雙手,恨不得連雙腳也舉起來表示支持,如果可以這樣算的話。
在他們心中,趙翊的決策總是正確的,跟隨趙翊,他們經曆了無數次勝利,也收獲了榮耀與地位,對趙翊的信任早已深入骨髓。
西北方向,原本有可能提出異議的李彥仙,如今也早已迷途知返。
回想起曾經的種種,李彥仙心中滿是感慨,是趙翊的寬容和遠見讓他認清了形勢,也讓他有了重新為國家效力的機會。
此刻,他自然不會再有任何反對意見,堅定地表明聽從朝廷號令。
其他地方的將領們,權衡利弊之後,也都紛紛選擇服從。
“杭州的叛亂”就像一個醒目的前車之鑒,時刻提醒著他們反抗的後果。
他們深知,如果膽敢反抗,很快就會被趙翊麾下強大的軍隊包圍,到那時,不僅自己的前途儘毀,還可能連累家人。
更何況,趙翊剛剛通過“烈士撫恤金”案子和免息為烈士家屬提供貸款這兩件事,成功地將所有將士的軍心收攏。
哪個將領也不想在睡夢中就被綁起來,送到東京城接受審判。
所以,他們隻能乖乖表明態度,聽從朝廷號令。
與此同時,李綱和趙顥正在認真核查每一封將領的奏書。
他們時而眉頭緊皺,仔細研讀奏章上的每一個字;時而相互交流討論,分析著將領們的態度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當確認大家都同意軍製改革後,他們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但緊接著又麵臨一個新的問題——以什麼軍職為單位進行改革。
於是,三人圍坐在一起,開始討論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趙翊沉思片刻,緩緩開口:“我結合我們大宋主要軍隊建製和我的想法給二位說一說。
我認為軍隊建製主要分為軍、師、旅、團、營、連、排、班。”說著,趙翊拿起桌上的茶杯,輕抿一口,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先說軍,一個軍通常由35個師組成,人數在5萬人以上,它是高級彆的作戰單位,負責戰略方向的指揮和作戰,下轄師、旅、團等。”
李綱微微點頭,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疑惑,問道:“那師呢?這師級單位又有何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