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34 石龜泣血_九州民間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社會文學 > 九州民間誌 > 民國那些事34 石龜泣血

民國那些事34 石龜泣血(1 / 1)

重慶朝天門石龜泣血:抗戰時期江岸異象

在大明萬曆二十三年那連綿不絕的雨季裡,厚重的烏雲沉甸甸地壓在重慶城的上空,仿佛隨時都會坍塌下來。新築的朝天門城牆上,重慶知府李應祥身姿挺拔卻滿臉凝重,他靜靜地佇立在那裡,雙眼緊緊盯著腳下那翻滾不息的混濁江水。江水如一條暴怒的巨龍,肆意地奔騰咆哮,這已然是本年第三次決堤了。儲奇門街市就緊鄰著江邊,此刻完全浸泡在那濃稠的黃泥水中,一幅慘不忍睹的景象。一些木盆在水中飄蕩,盆裡竟然還載著死豬,隨著水流的起伏,木盆不時撞在城磚上,發出沉悶而又令人心悸的聲響。李應祥這位剛剛因為治理雲陽滑坡而受到嘉獎的官員,此時手裡緊緊攥著一本《重慶府誌》,他的手因為內心的焦慮與擔憂而微微顫抖著。在那泛黃的書頁之間,還夾著三張請求遷墳避水的狀紙,每一張都像是沉甸甸的重擔,壓在他的心頭。

“取龜甲鎮水,以玄武製蛟。”隨行的老道緩緩說道,聲音低沉而又神秘。這簡短的話語,卻像一道閃電劃過李應祥的腦海,讓他瞬間想起了《山海經》中的相關記載。十日後,三十名技藝精湛的石匠從四麵八方聚集到了枇杷山南麓。這裡山林茂密,空氣清新,寧靜祥和的氛圍與外麵的水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石匠們手中的鑿子與錘子相互碰撞,發出清脆的叮當鑿擊聲,這聲音打破了山林的寧靜,驚飛了林間棲息的白鷺。隻見它們撲騰著翅膀,向著遠方飛去,似乎也在躲避這突如其來的喧鬨。為首的匠人周大夯,他祖籍大足,其家族更是有著一段輝煌的曆史,曾參與過寶頂山摩崖造像這一偉大的藝術工程。周大夯此刻正蹲在一塊巨大的青石旁,他伸出粗糙的手,輕輕地撫摸著青石上的天然紋路,眼神中透露出一絲驚歎與感慨,緩緩說道:“這石料裡有血線,如此獨特的紋理,怕是要千年之後才能真正顯現出它的奇妙之處啊。”時光在叮叮當當的鑿擊聲中悄然流逝,當三丈長的石龜雛形逐漸顯現出來時,前來圍觀的民眾們都不禁發出陣陣驚歎。眾人驚訝地發現,這龜首竟然微微偏向嘉陵江方向,那姿態仿佛是在靜靜地等待著另一條江河的交彙融合,充滿了一種神秘而又令人遐想的氣息。

時光悠悠流轉,轉眼間來到了光緒年間。在一個酷熱難耐的酷暑時節,大地仿佛被放進了巨大的蒸籠裡,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炙烤著世間萬物。十二歲的王長順跟著父親,在石龜前恭敬地擺開香案。此時正值枯水期,江底裸露出許多鏽蝕的船錨,這些船錨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與變遷。石龜的龜背之上刻著“鎮江”二字,然而此刻卻積滿了鳥糞,顯得有些破敗與淒涼。“磕頭要響,龍王才聽得見。”父親一邊說著,一邊輕輕地將王長順的額頭按在曬得發燙的青石板上。王長順乖乖地照做,額頭與石板接觸的瞬間,一股滾燙的感覺傳來。三天後,天空突然烏雲密布,暴雨傾盆而下。豆大的雨點劈裡啪啦地砸落在大地上,也砸在了石龜的龜甲上。王長順在晚年的回憶錄中曾這樣寫道:“雨點砸在龜甲上冒白煙,恍惚看見龜爪在積水裡劃動。”那奇妙的場景,就像是石龜在這風雨交加的時刻突然有了生命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記憶深處。

1905年七月十六日,這是一個注定不平凡的日子。在南岸開茶鋪的張桂蘭,像往常一樣在茶鋪裡忙碌著。突然,外麵傳來一陣嘈雜的呼喊聲,她好奇地放下手中的活計,走出茶鋪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讓她目瞪口呆,隻見暴漲的江水如猛獸般洶湧而來,瞬間漫過了沙嘴碼頭。而在那湍急的激流之中,那尊古老的石龜竟然時隱時現。“龜脖子一伸一縮的,背上石碑像船帆似的破浪。”她被這奇景震撼得說不出話來,在臨終前,她還對孫輩們反複念叨著這個場景。她的描述被民俗學者收錄在《兩江口述史》中,成為了一段珍貴的民間記憶。然而,當年英國海關報告卻以一種理性而又科學的視角記載道:“洪水導致水文標記位移,巨型雕塑產生光學畸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記錄,就像是曆史的兩麵,一麵是充滿奇幻色彩的民間傳說,一麵是嚴謹客觀的科學記載,它們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這段曆史的豐富內涵。

1938年初冬,寒風凜冽,如刀子般割著人們的臉頰。朝天門碼頭一片忙碌而又嘈雜的景象,十六歲的萬小梅手裡緊緊攥著藍布包袱,指關節都因為用力而泛白。她靜靜地站在那裡,眼神中透露出一絲迷茫與不舍,看著父親將家當一件件搬上民生公司的“民權輪”。萬小梅是江蘇國立二中遷渝的首批學生,她即將離開熟悉的家鄉,前往遙遠而又陌生的重慶。然而此刻,她卻被江邊的奇景深深震撼了。隻見上百名赤膊的纖夫,他們的身影在陡峭的磧壩上顯得如此渺小,卻又如此堅毅,如同一群不知疲倦的螞蟻,艱難地爬行著。碗口粗的竹纜深深地勒進他們的肩膀,留下一道道觸目驚心的痕跡,每一寸肌膚都被汗水和江水浸濕,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光芒。川江號子從他們的喉嚨中吼出,那雄渾有力的聲音,仿佛是從靈魂深處迸發出來的呐喊,混著輪機聲在峽穀間久久回蕩。“這些背二哥纖夫)比機器還可靠。”民生公司經理盧作孚看著眼前的場景,不禁對身旁的記者感歎道。在他辦公桌上的航運圖清晰地顯示,僅1938年12月就有1.5萬噸兵工設備經此轉運。這些纖夫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抗戰時期的物資運輸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線。然而,在這看似熱火朝天的繁榮景象之下,茶館說書人卻開始講述著一些不祥的預兆。有人說,在月夜之下,曾看見石龜的眼睛泛起詭異的紅色光芒;還有人說,老鴰在龜背上搭了三個鴉巢,仿佛預示著災難的降臨。這些傳說在民間悄然流傳,給人們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939年5月3日,陽光異常刺目,仿佛是暴風雨來臨前的預兆。當日本海軍航空隊的中島九七式轟炸機如黑色的幽靈般出現在江北山上空時,十八梯的劉記炒貨鋪剛擺出熱氣騰騰的糖炒栗子,香甜的氣息還未飄散開來。瞬間,災難降臨,燃燒彈如雨點般落下,點燃了堆放在碼頭的桐油桶。熊熊大火迅速蔓延,火舌順著坡道瘋狂地竄進吊腳樓群。整個碼頭陷入了一片火海,人們的哭喊聲、呼救聲交織在一起,場麵慘不忍睹。救火的“義勇消防隊”隊員趙世海,他不顧自身安危,奮力衝向火海。事後他回憶道:“石龜背上全是滾燙的油星子,燒焦的皮肉味和桐油味混在一起。”那股刺鼻的氣味,成為了他一生都無法忘卻的記憶。

《新華日報》記者陸詒在1940年8月20日的日記中寫道:“昨夜大隧道慘案,今晨在石龜旁看見個穿灰布衫的老太太,用木盆接龜眼滲出的紅水。她說要帶回去給高燒的孫子退邪熱。”在那個充滿恐懼與絕望的年代,人們在災難麵前感到無比的渺小與無助,隻能將希望寄托於這些看似神秘的力量。而英國路透社記者則用相機拍下了極具衝擊力的畫麵:龜爪縫隙的暗紅液體與江邊漂著的死魚形成詭異呼應。這張照片後來出現在《倫敦新聞畫報》的“東方秘聞”專欄,讓世界看到了戰爭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傷痛與苦難,也讓石龜成為了那段血色曆史的見證者。

喜歡九州民間誌請大家收藏:()九州民間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東方美人在美國 鬥羅:日月當空,當天命所歸! 女裝學霸逆襲電競巔峰 安魂鬼事錄 隕落的救世主 全點悟性?當然要學遍天下武學 白月光發癲,踹掉男主們我修仙 我也不想拿NBA總冠軍 FATE:目標冠位禦主 漫遊五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