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35 魂附術_九州民間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社會文學 > 九州民間誌 > 民國那些事35 魂附術

民國那些事35 魂附術(1 / 1)

泥人張:津門傳奇與神秘魂附術

天津衛的盛夏,熱意與海河的水汽交織,如同一床厚重的棉被,將整個城市捂得密不透風。老城裡,青磚灰瓦的院落錯落有致,狹窄的街巷蜿蜒其間,仿佛一條條沉默的時光隧道。就在這片古老的街區中,流傳著一個神秘的故事,這故事像是夜幕下的低語,讓孩童們聽得屏息斂氣,讓老人們聽後不禁頷首感慨——據說,每當夜深人靜,更鼓敲過三更,九河下梢的街巷深處,便會悠悠地浮起一陣細碎的泥土香氣。這香氣,是泥人張傳人世代守護的謎團,也是三百年來津門百姓口耳相傳、津津樂道的奇譚:那些栩栩如生的泥人偶,是否真的承載著匠人的魂魄,在暗夜中悄然蘇醒、活動?

泥胎初塑:少年成名,驚世之作顯奇能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直隸總督府門前,兩尊丈餘高的門神泥塑拔地而起,威風凜凜地矗立著。這兩尊泥塑,恰似守護府邸的巨靈神,引得往來行商紛紛駐足,驚歎之聲不絕於耳。瞧那秦瓊與尉遲恭的麵相,全然不似廟宇中刻板的彩繪,倒像是從說書人繪聲繪色的故事裡,活生生地走了出來,每一道皺紋、每一絲神情,都飽含著無儘的生動與鮮活。更為奇妙的是,每逢陰雨天氣,泥塑的表麵竟會緩緩滲出細密的水珠,顆顆晶瑩,宛如武將在悶熱天氣裡,額角沁出的熱汗,讓人嘖嘖稱奇。

而這令人拍案叫絕的作品,正是初代“泥人張”張明山十八歲時的成名之作。張明山自幼便在楊柳青畫坊當學徒,那些色彩斑斕的年畫,是他藝術啟蒙的搖籃。他整日沉浸在畫坊之中,如饑似渴地學習著各種繪畫技巧,對色彩的運用、線條的勾勒爛熟於心。久而久之,他突發奇想,為何不將年畫的技法融入到泥塑之中呢?於是,他開始了大膽的嘗試,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與摸索,終於獨創出“三分塑七分韻”的驚世絕活。

據《津門雜記》詳細記載,張明山塑人像時,有著一套獨特而神秘的講究,他必定會選擇在子時開工。他常常對旁人說道,子時乃是天地陰陽交泰之時,世間萬物都在這一時刻進行著微妙的交融與轉換。此時,取自老城根下三尺處的膠泥,仿佛也沾染了天地間的靈氣,最是“活泛”,充滿了創作的靈性。

某年臘月,估衣街綢緞莊王掌櫃聽聞張明山的大名,不惜重金,懇請他塑一尊財神像。張明山深知此次任務的重要性,接到邀約後,便將自己關在屋內,潛心創作,整整三日不曾踏出房門一步。待到開光那日,陽光灑在新塑的財神像上,眾人驚得合不攏嘴,隻見泥塑趙公明左手捧著的元寶,竟在晨光的映照下,泛起一層柔和而神秘的金芒,仿佛真的蘊含著無儘的財富與祥瑞。更為離奇的是,從那以後,每逢初一十五,王家庫房中總會傳出算盤珠子無風自動的清脆聲響,“劈裡啪啦”,好似有一雙無形的手,正在忙碌地計算著賬目。這聲響,為王家的生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也讓張明山的名聲愈發響亮。

魂附異聞:詭譎故事,泥偶暗藏神秘傳說

道光年間,泥人張第三代傳人張玉亭,迎來了一個頗為蹊蹺的活計。一日,鼓樓腳下,來了個操著關外口音的皮貨商。此人神色匆匆,手裡緊緊攥著一幅泛黃的小像,徑直找到了張玉亭。他言辭懇切,請求張玉亭照著這幅小像,塑一個等身人偶。張玉亭仔細端詳著小像,心中雖有些疑惑,但還是接下了這單生意。

經過多日的精心雕琢,人偶終於完成。交貨當晚,客棧裡發生了一件怪事。值夜的夥計路過皮貨商的房間時,隱隱約約聽見房內傳出女子輕柔的哼唱聲。這聲音悠揚婉轉,在寂靜的夜裡顯得格外清晰。夥計心中一驚,好奇心作祟,他躡手躡腳地湊近房門,想要一探究竟。可當他將耳朵貼在門上時,哼唱聲卻戛然而止。夥計猶豫片刻,還是壯著膽子,用力推開了房門。

眼前的景象,讓他目瞪口呆。隻見泥偶端坐在妝台前,身姿婀娜,宛如真人。而那妝台上的銅鏡裡,竟分明映著個正在梳頭的美人,眉眼如畫,神態悠然。夥計嚇得癱倒在地,連滾帶爬地跑了出去。

三日後,皮貨商突然暴斃,死狀安詳,仿佛隻是沉睡過去。人們在他的枕邊,發現了那尊泥偶,此時的泥偶,眼角竟掛著一滴永不凝固的泥淚,在昏暗的光線下,顯得格外詭異。這樁離奇的公案,很快在天津衛傳開,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後來,還被改編成評書《泥娘子》,在茶樓酒肆裡傳唱了整整數十載,每一個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為那神秘的泥偶和背後的故事而深深著迷。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的鐵蹄無情地踐踏了天津衛,戰火紛飛,硝煙彌漫。就在這國難當頭之際,泥人張作坊裡,突現了一幕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觀。據當時的親曆者回憶,在八國聯軍破城的那一天,泥人張作坊內,數百尊尚未上色的泥胚,竟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驅使著,自發地轉向紫竹林方向。它們或持槍,或舉棍,擺出一副英勇迎戰的陣勢,仿佛要與侵略者決一死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待得硝煙散儘,戰爭的喧囂漸漸平息,人們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作坊。眼前的景象讓他們大為震驚,隻見所有泥人的後背,都布滿了細如針尖的孔洞,密密麻麻,恰似被鉛彈穿體而過。這一奇異的現象,被詳細地記載於《津沽戰事錄》之中,成為了庚子國難中,最詭譎、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民間記憶。它就像一個無聲的見證者,訴說著那個動蕩年代的悲慘與壯烈,也讓泥人張的故事,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悲壯的色彩。

秘術承續:技藝傳承,科學揭秘神秘根源

民國十八年1929年),勸業場裡人頭攢動,熱鬨非凡。泥人張第五代傳人張景祜,在這裡擺下擂台,展示泥人張的高超技藝。他站在台上,氣定神閒,手中的泥料在十指間上下翻飛,仿佛有了生命一般。隻見他取來海河冰層下的寒泥,這寒泥質地細膩,帶著冬日的凜冽氣息。又摻入北塘炮台遺址的朱砂,朱砂的鮮豔色澤,為泥料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眾人的矚目下,張景祜將祖傳的“一捧雪”絕技演繹得出神入化。短短時間內,一尊威風凜凜的關公像便在他的手中誕生。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冬至正午,陽光最為強烈的時刻,這尊關公像竟嗬氣成霜,白色的霧氣從泥像的口鼻間緩緩溢出,宛如一位戰神在吞吐天地之氣。圍觀的人群頓時爆發出一陣驚歎,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

人群裡,有個日本商人,眼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他被張景祜的技藝深深折服,同時也對這尊關公像垂涎欲滴。於是,他擠到台前,出價千元,欲購下這尊泥像。然而,張景祜卻麵色一沉,毫不猶豫地將泥像摔得粉碎。他大聲說道:“泥胎離了天津衛的水土,不過是個死物。這泥人張的技藝,是與天津衛的水土、文化緊緊相連的,絕不能被你們這些外人隨意帶走。”張景祜的這番話,擲地有聲,展現出了他對泥人張技藝的堅守和對家鄉的熱愛。

這種“水土論”,在1992年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天津大學材料實驗室的專家們,懷著對泥人張技藝的好奇與探索精神,對泥人張祖傳配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他們發現,泥人張所用的泥料中,含有獨特的微生物群落。這些古老的菌種,源自海河沉積層,在漫長的歲月裡,它們與海河的水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共生關係。在特定的溫濕度條件下,這些微生物會產生微弱的生物電流,或許,這正是泥偶“活態”的奧秘所在。

正如民俗學者馮驥才所言:“所謂魂附術,實則是匠人將生命體驗融入物件的極致境界。”泥人張的匠人們,用他們的雙手和心血,將對生活的感悟、對世界的認知,都深深地融入到了每一尊泥像之中。這些泥像,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是天津衛文化的象征。

泥魂永駐:傳承不息,泥人守護城市魂靈

2017年深秋,古文化街的泥人張老店裡,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泥土香氣。九旬老師傅張宇,正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貫注地塑一尊抗疫醫護像。老人的雙手雖然布滿了歲月的痕跡,但依然靈活而穩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專注與執著,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他和手中的泥料。

月光如水,透過格窗灑在未乾的泥胎上,為泥像蒙上了一層柔和的銀紗。值班的保安路過店鋪時,不經意間往店內一瞥,這一瞥,讓他驚得瞪大了眼睛。他分明看見,那尊泥像身上白大褂的衣褶,竟在微風中輕輕擺動,宛如醫護人員在忙碌地奔走。保安揉了揉眼睛,以為是自己看花了眼。可當他再次定睛細看時,衣褶依然在緩緩飄動。

次日,保安懷著忐忑的心情,向張宇老人問起此事。老人聽後,微微一笑,指了指工作台前供奉的祖師牌位,緩緩說道:“打康熙年間起,咱家的泥人就得沾點活人氣兒。這泥人啊,承載著咱泥人張幾代人的心血,也承載著天津衛的精氣神。那些抗疫的醫護人員,都是英雄,我把他們的樣子塑出來,就是想讓這份精神,在泥人裡延續下去。”

老人的話語,樸實而真摯。此時,香爐裡三柱線香青煙嫋嫋,升騰而起,仿佛在訴說著泥人張幾百年來的傳奇故事。那青煙,在空氣中緩緩飄蕩,隱約勾勒出曆代傳人伏案摶泥的身影,他們專注的神情、靈巧的雙手,仿佛就在眼前。

從三岔河口的漕運號子,到濱江道的霓虹光影,泥人張的傳奇始終在津門大地上流轉不息。那些被歲月包漿的泥塑,靜靜地陳列在店鋪裡、博物館中,或許正以我們尚未知曉的方式,默默地守護著這座城市的魂靈。正如老輩人常說的:天津衛的風裡,總摻著點海河的泥腥味——那是六百年來匠人們留在作品裡的呼吸,是天津衛獨有的文化印記,它將永遠在這片土地上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喜歡九州民間誌請大家收藏:()九州民間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LOL,開掛的我,針對就有用? 上位低頭 歡樂頌之戲如人生 靈根逆世:仙途破局 在天魔世界的擺爛生活 黏人哥兒變甜粥!沉穩屠戶寵不夠 九霄靈樞:量子修真紀元 一個俗人的無限之旅 知否惡毒女配墨蘭逆襲記 龍族:我路明非不做衰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