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木牛流馬_九州民間誌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社會文學 > 九州民間誌 > 第81章 木牛流馬

第81章 木牛流馬(1 / 1)

汴京城南的汴河碼頭永遠是活的,木槳攪碎晨光的那會兒,王二柱正蹲在自家修造鋪的門檻上啃炊餅。餅渣子掉在青石板縫裡,引得幾隻麻雀蹦跳著啄食,他含混地罵了句“饞東西”,視線卻黏在河麵上——那艘剛靠岸的糧船正費力地卸糧,腳夫們赤著胳膊,喊著號子把糧袋往獨輪車上搬,輪子碾過石板路“吱呀”作響,像極了去年冬天凍死在街角的老驢臨死前的哀鳴。

“二柱!發什麼愣?張大戶家的獨輪車軸斷了,趕緊修!”鋪子裡傳來爹王老漢的吼聲,帶著常年刨木頭留下的沙啞。

王二柱應了聲,把最後一口炊餅塞進嘴裡,拍掉手上的渣子鑽進鋪子。鋪子不大,靠牆立著幾排刨好的木料,鬆木的清香混著桐油的味道,是他打小聞慣的氣息。張大戶家的獨輪車歪在地上,斷了的車軸像根折了的骨頭,他蹲下身摸了摸斷麵,眉頭皺了起來:“爹,這軸是硬木的,怎麼會斷得這麼齊?”

王老漢叼著旱煙湊過來,煙袋鍋子在車軸上敲了敲:“還不是最近糧運緊,車上堆的糧比往常多了三成。這獨輪車本就承不住這麼重的東西,斷軸是遲早的事。”他吐了口煙圈,眼神掃過窗外忙碌的腳夫,“聽說西北打仗,糧草供不上,朝廷催得緊,這汴河碼頭的糧船比上個月多了一倍,腳夫們累死累活,車子也遭罪。”

王二柱沒說話,手上已經抄起了刨子。他打小跟著爹學木工,十六歲就能獨立打造獨輪車,可看著眼前斷成兩截的車軸,心裡卻堵得慌。獨輪車是眼下最常用的運糧工具,可載重量有限,遇上坑窪路還得人推肩扛,稍有不慎就出故障。他一邊刨著新的車軸,一邊忍不住想:要是能有個更省力、載重量更大的車子就好了。

這念頭剛冒出來,就被他自己掐滅了。王二柱自嘲地笑了笑,他就是個普通的木工,祖上三代都靠修車子、打家具糊口,那些奇思妙想哪輪得到他來琢磨。

晚飯時,鋪子關了門,父子倆就著一碟鹹菜喝糙米酒。王老漢忽然想起什麼,從床底下翻出個布包,層層打開,裡麵是一本泛黃的線裝書,封皮上的字已經模糊不清。“這是你爺爺臨終前留給我的,說是當年在蜀地做工時偶然得來的,據說是三國時期諸葛武侯留下的手稿殘卷。”

王二柱眼睛一亮,伸手接過書。紙頁脆得像枯葉,上麵是密密麻麻的古字,還有些奇怪的圖樣,像是機械的零件。他翻到中間一頁,看到“木牛流馬”四個字,下麵畫著一個四足行走的木製器物,旁邊還有幾句簡略的說明:“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每牛載十人所食一月之糧,人不大勞,牛不飲食。”

“木牛流馬?”王二柱失聲叫道,“爹,這就是傳說中能自動運糧的木牛流馬?”

王老漢點點頭,又搖搖頭:“誰知道呢。你爺爺當年研究了大半輩子,也沒琢磨出個名堂。這東西看著玄乎,怕是傳說罷了。”他喝了口酒,“後來蜀地戰亂,你爺爺帶著殘卷逃到汴京,臨終前說,這東西要是能複原出來,說不定能救很多人的命。”

那天晚上,王二柱捧著殘卷看了一夜。窗外的月光透過窗欞灑在紙頁上,那些模糊的圖樣在他眼裡漸漸清晰起來。他想起碼頭腳夫們佝僂的背影,想起斷成兩截的車軸,想起爹說的西北戰事缺糧的事,心裡那點被掐滅的念頭又重新燃了起來——他要複原木牛流馬。

第二天一早,王二柱就把自己關在了鋪子裡,對著殘卷畫圖紙。古字晦澀難懂,圖樣也殘缺不全,他隻能一點點推敲。有時候為了弄明白一個零件的構造,他能對著圖紙發呆大半天,飯都忘了吃。王老漢看他這般模樣,既心疼又無奈,隻能默默幫他照看鋪子,偶爾遞些吃的進去。

轉眼三個月過去,汴京城從春到夏,楊柳絮飄了又落,王二柱的圖紙畫了一張又一張,地上堆起了厚厚的木屑,可第一個木牛的雛形卻始終沒能站起來。那天傍晚,他試著組裝好的木牛剛一承重就散了架,木腿斷了兩根,零件撒了一地。

“彆折騰了!”王老漢終於忍不住開口,“武侯當年何等聰慧,還有一眾能工巧匠輔佐,才造出木牛流馬。你一個普通木工,憑一本殘卷就想複原?簡直是癡心妄想!”

王二柱蹲在地上,看著散落的木塊,眼眶紅了。他知道爹說得對,這三個月來,他耗儘了心血,卻連木牛的基本構架都沒弄明白。可一想到碼頭那些疲憊的腳夫,想到西北戰場上餓著肚子的士兵,他又不甘心。“爹,再給我點時間,就一點時間。”他聲音沙啞,帶著懇求。

王老漢看著兒子布滿血絲的眼睛,終究是心軟了。他歎了口氣,蹲下來幫兒子撿零件:“罷了罷了,你想折騰就折騰吧。隻是彆累垮了身子。”

接下來的日子,王二柱更加拚命。他不僅研究殘卷,還走遍了汴京城裡的木工鋪,向老木匠們請教;甚至跑到城外的軍營,觀察軍用獨輪車和攻城器械的構造。有一次,他聽說城外有個老石匠擅長雕刻機關,便揣著僅剩的碎銀子趕了過去。老石匠見他心誠,把自己年輕時學的機關術教給了他,還告訴他:“機械之道,重在平衡,榫卯要嚴絲合縫,力道要能傳達到位,就像人走路,手腳協調才能穩當。”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石匠的話點醒了王二柱。他重新審視殘卷上的圖樣,發現木牛的四足並非簡單的支撐,而是通過內部的齒輪和連杆相連,行走時能像真牛一樣交替邁步,重心始終保持穩定。他按照這個思路重新設計圖紙,把之前忽略的細節一一補齊。

又是半年過去,深秋的汴京城下起了第一場霜。這天清晨,王二柱終於組裝好了第一頭完整的木牛。這頭木牛長約三尺,高兩尺有餘,曲頭方腹,四足著地,腹部有個可以裝糧的木箱,舌頭連著內部的機關。他深吸一口氣,轉動牛舌,隻聽“哢嗒”幾聲,木牛竟然緩緩邁開了四足,穩穩地向前走了起來。

“成了!爹,成了!”王二柱激動得大喊。

王老漢從鋪子裡跑出來,看到木牛在院子裡穩穩行走,驚得煙袋鍋子都掉在了地上。他走上前摸了摸木牛的身子,又掂了掂木箱,喃喃道:“真成了……你爺爺要是泉下有知,肯定高興。”

消息很快傳遍了城南。街坊鄰居都來看熱鬨,圍著木牛嘖嘖稱奇。有個腳夫試著往木箱裡裝了兩石糧食,木牛依舊走得穩穩當當,而且拉動起來毫不費力。“這東西太神了!比獨輪車強十倍不止!”腳夫們興奮地喊道。

這事沒多久就傳到了開封府尹的耳朵裡。府尹聽說有木工複原了諸葛武侯的木牛流馬,當即派人把王二柱和木牛請到了府衙。府尹親自試驗了木牛的性能,又仔細詢問了構造,當即決定把這事上報朝廷。“如今西北戰事吃緊,糧草運輸困難,若這木牛流馬真能大規模製造,定能解朝廷燃眉之急。”

半個月後,朝廷的旨意下來了:召王二柱進京,在工部指導工匠製造木牛流馬,所需材料一概優先供應。

王二柱帶著殘卷和圖紙,跟著太監進了京城。工部的工匠們起初對這個來自民間的木工並不信服,覺得他不過是運氣好造出了個小玩意兒。可當王二柱詳細講解了木牛的構造原理,演示了機關的運作,還當場指導工匠造出了第二頭木牛時,所有人都服了。

工部尚書親自督辦此事,召集了京城最頂尖的木工、鐵匠和石匠,按照王二柱的圖紙大規模製造木牛流馬。王二柱每天泡在工坊裡,手把手地教工匠們打磨零件、組裝機關,常常忙到深夜。他發現殘卷上還有流馬的圖樣,流馬比木牛更輕便,速度更快,適合在狹窄的山道上行走,便趁著空閒時間研究流馬的複原。

三個月後,第一批一百頭木牛和五十頭流馬製造完成。朝廷派了官員前來驗收,在京郊的官道上進行了運糧試驗。木牛每頭載重三石,牛馬載重兩石,行走時平穩省力,就算遇上坑窪路麵也不易傾倒。驗收官員大喜過望,當即下令將這些木牛牛馬送往西北前線。

消息傳到西北,將士們起初也半信半疑。可當他們看到木牛流馬不費人力物力,就能源源不斷地把糧草運到軍營時,都歡呼雀躍。之前運糧需要一百個腳夫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用十頭木牛就夠了,大大節省了人力,糧草運輸的效率提高了好幾倍。

汴京城裡,王二柱成了名人。百姓們都稱他為“當代魯班”,不少木工鋪都來向他請教技藝。可他依舊保持著往日的模樣,每天除了在工坊指導工匠,就是回到臨時住處研究殘卷。王老漢也被接到了京城,看著兒子如今的成就,笑得合不攏嘴。

這天,王二柱正在研究流馬的改進方法,忽然聽到工坊外傳來爭吵聲。他出去一看,隻見幾個來自蜀地的老工匠正和工部的工匠爭執不休。“這木牛流馬根本不是武侯當年的模樣!”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工匠激動地說,“當年武侯在蜀地造的木牛流馬,能爬山越嶺,甚至能自動轉向,哪是這般簡陋的樣子!”

工部的工匠不服氣:“這木牛流馬能載重能省力,已經幫了朝廷大忙,怎麼能說簡陋?”

王二柱走上前,恭敬地對老工匠作了個揖:“老丈息怒,晚輩王二柱。晚輩隻是根據殘卷複原,若有不對之處,還請老丈指點。”

老工匠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見他態度誠懇,怒氣消了些:“罷了罷了,也不能怪你。武侯的木牛流馬圖紙早已失傳,你能憑著殘卷複原到這般地步,已是不易。”他歎了口氣,“我祖上曾是武侯麾下的工匠,聽祖輩說,當年的木牛流馬內部有更精密的機關,還有‘刹車’的裝置,遇到陡坡也不會下滑。隻是這些技藝,早就沒了傳人。”

王二柱眼睛一亮:“老丈,您知道那些機關的大概構造嗎?”

老工匠想了想,說:“我小時候聽爺爺說過,木牛的舌頭不僅能控製行走,還能控製停駐,裡麵有個‘牙板’,卡住齒輪就能讓木牛停下。流馬的輪子是特製的,上麵有凹槽,能咬住山道上的石板。”

得到老工匠的指點,王二柱如獲至寶。他立刻重新研究圖紙,結合老工匠的描述,對木牛流馬進行改進。他在木牛的舌頭處加了牙板機關,果然實現了隨時停駐的功能;又給流馬的輪子加了凹槽,讓它在山道上行走更加穩固。改進後的木牛流馬性能更上一層樓,很快就投入了批量生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半年後,西北戰事傳來捷報,朝廷說是木牛流馬及時運送糧草,為戰事勝利立下了大功。皇帝龍顏大悅,下旨召見王二柱,封他為工部營繕清吏司主事,賞銀五百兩。

進宮那天,王二柱穿著朝廷賞賜的官服,心裡卻有些不安。他隻是個喜歡琢磨木頭的工匠,從來沒想過當官。在金鑾殿上,皇帝問他想要什麼賞賜,他想了想,叩首道:“陛下,臣彆無所求,隻求陛下能讓臣繼續研究木牛流馬,改良技藝,造福百姓。”

皇帝哈哈大笑:“朕就喜歡你這務實的性子。準了!朕給你撥專款,建一座專門的工坊,讓你潛心研究。”

王二柱謝了恩,退出金鑾殿。陽光灑在宮牆上,他看著遠處的汴河方向,仿佛又看到了當年蹲在門檻上啃炊餅的自己。他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木牛流馬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而他的使命,就是讓這古老的發明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大的光彩。

後來,王二柱在京郊建了一座工坊,聚集了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他們不僅改良了木牛流馬,還根據其原理造出了更多實用的機械,比如用於灌溉的水車、用於織布的織機。這些機械傳入民間,大大減輕了百姓的勞作負擔,提高了生產效率。

多年後,王二柱老了,頭發也白了。他把自己的技藝和圖紙都傳給了徒弟們,囑咐他們:“機械之道,在於利民。無論造出什麼東西,都要想著能幫百姓省點力、多掙點糧。”

他常常坐在工坊的門檻上,看著徒弟們打造木牛流馬,就像當年看著爹修獨輪車一樣。夕陽灑在他布滿皺紋的臉上,也灑在那些即將運往各地的木牛流馬身上,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光。汴河碼頭的腳夫們早就不用再推沉重的獨輪車了,他們趕著木牛流馬,臉上帶著輕鬆的笑容,號子聲也變得歡快起來。

而那本泛黃的殘卷,被王二柱珍藏在匣子裡,傳給了子孫後代。殘卷的扉頁上,他加了一句話:“武侯之智,不在奇巧,而在利民。後輩當銘記,技為民生,方為大道。”

喜歡九州民間誌請大家收藏:()九州民間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三局奇異誌 諸天伏魔錄 上界聖子我不當,跑來下界做雜役? 私占 服輸 錯嫁絕嗣大佬,嬌女她一夜多胎了 CS:壞了,真讓他成Goat了 在洪荒悠閒種田的日子 說好等死,天官非要賜我成仙 仙子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