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案件細節逐漸公開,江州高校係統內掀起關於“隱性暴力與責任界限”的廣泛討論。
新聞評論板塊中,一段高讚留言這樣寫道:
“當我們說‘為什麼她不報警’,也許應該問——我們為她留下過多少條通道?
她一次次報警,卻被‘情緒問題’覆蓋;
她一次次求助,卻無人響應;
她一次次想站起來,卻被一個製度壓下頭。
也許下次你看到一個被跟蹤、被騷擾、被盯住不放的人,不要隻說‘報警’,而是該問——你能不能成為她的一條出口。”
程望讀到這條留言,閉上筆記本。
這不是評論,是判詞。
不是對凶手的判詞,是對旁觀者的審判。
“陳蕊的回聲”:留下的,是聲音,不是遺憾
在陳蕊生前曾組織過的一場公益課堂上,有一個短視頻片段被網友剪輯傳播。
畫麵裡,她穿著一件藏藍色風衣,站在教室中央,神情堅定:
“我希望你們明白,規則不是拿來約束弱者的,它是用來保護每一個敢說‘不’的人。
如果某一天,你們在某個角落看到有人受欺負,不要想‘那不是我的事’。
你們的沉默,就是對加害者最大的縱容。”
雷涵將手機遞給程望:“這個視頻已經有一百多萬次轉發。”
程望看了一遍,許久無言。
那一刻,他覺得,哪怕案件再冷硬,哪怕判決再徹底,如果這些話能在人群中留下一個裂口,那她沒有白死。
她的回聲沒有消失。
?
那晚程望沒回家。他一個人站在江州南區的河堤上,看著水麵無聲流動。
夜色壓低,風吹得警服微動。
他知道,這案子從調查開始到現在,他們已經儘了力。可是,他心裡有個永遠拆不掉的結:
在她最需要人聽她說話的時候,他沒有在場。
“我們總是來得太晚。”他低聲說。
但也正因如此,他更明白:
他們不是來救人,而是來阻止下一個悲劇的人。
本案至此結束。
喜歡刑偵檔案:破案先鋒請大家收藏:()刑偵檔案:破案先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