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昌耿滿麵流汗,終於鬆了一口氣:“堂主先生,你們來得正好。”
馬福益走上前,風趣地說:“萍兒,你看陸先生的武功沒有路數,但也算得上文武雙全呀!”
陸昌耿用手抹一把臉上的汗,笑了笑說:“小時候練的幾招,現在用來也還順手,但畢竟不行,要不是你們來得及時,我黃某必被那斯傷了。”
“那家夥是從哪裡出來的,我們怎麼沒有發現?”馬福益奇怪地問。
陸昌耿便跟上一步與馬福益並排走著,“你們剛走下坡去,我在門口嘹望,忽聽‘嗖’的一聲,一個東西凜凜而來,直衝麵門,不敢伸手去接,便彎腰撿了起來。這時,一個黑影從大樹上飛掠而至。來不及招架,便退至屋裡,吹滅了燈,那人竟摸黑追進屋來,與我交手。我看對方的武功好像不怎麼行,就仗著忠義堂這塊牌子的膽子,跟那人打了起來。那人似乎也很忌憚,不敢太靠近我。打了幾個回合,他便走出屋外,我不甘心,便追了出來。後來,你們就來了!”說罷陸昌耿從懷中掏出一支僅一指寬的飛鏢,遞給馬福益。
馬福益用手在飛鏢上摸了摸,鏢麵上凹凸不平,回到屋裡,重新點亮油燈,細看之下,隻見鏢麵上刻有一個“器”字。
“喔!”陸昌耿、劉道一同時一驚,“今晚來的是梨園的人,我們來雷石鎮走漏了消息?”
“不可能啊!”陸昌耿看了一眼馬福益與劉道一,接著說道:“梨園主人梨園先生因宅名梨園而得名,他的本名叫成大器。父親當年就是希望他能夠成大器,故而取了這個名字。如今果然成了大器。他是著名的湘紳領袖之一,與學界泰鬥葵園先生齊名。”
馬福益沉吟一會兒道:“我們去追的那人自稱胡生華,先生可曾知道?”
“胡生華正是梨園中人,武功極為了得。據說是梨園先生遊學時結識的朋友,後梨園先生回故居隱而不出,胡生華便成了梨園專門辦事機構——梨安館的頭頭,他是九華派的弟子。我在長沙的時候就聽說過!”陸昌耿說道。
“梨園先生雖然是一介學者,但在江湖上也很有名氣,我早有所聞,但不知他家道如何?”馬福益頓了頓,見陸昌耿沒做聲,接著說道:“聽陸先生這般說來,梨園先生乃是一大戶人家了!”
劉道一嘴唇動了動,欲言又止,他曾夜探過梨園,但畢竟沒有陸昌耿了解,他讓陸昌耿介紹更為合適。這時馬翠萍屏住呼吸,靜心地聽著,對她來說,江湖之事知道得越多越好。她之所以儘量不發出聲響,既是為了多聽些江湖中的事,又是為了傾聽外麵有沒有動靜。
屋外一片寂靜,陸昌耿接著說下去。
原來梨園先生乃長沙城裡的富豪之一,家有田地六百多頃,院落占地麵積達十幾畝地寬,圍牆有一丈多高,圍牆內有前院、東廂、西廂之分,圍牆的四麵分彆有四條大鐵門,終日緊鎖,圍牆內每個院落都有兩道小門:第一道乃院落的小圍牆,第二道才是院落的小門,而每個院落都有一道進出的小門,院落的小門與圍牆的小門正反開著,若從圍牆走進,則要繞半個圈才能到院落的小門。
整個府第共分四等:第一等麵朝湘江,背靠建湘北路大街,住著梨園先生及全家人等;第二等基本是座宮房,裡麵隻有七八位俊美少女,大都十七八歲,是專門接待各大要人的。這些少女便擔負著陪伴。房間都裝飾得很精美,四麵皆有壁燈,這大都是雙牆壁房間,隻須將門窗封嚴,房間便漆黑如夜,也不受外麵嗓音的侵擾,非常幽靜!
“那麼第三等呢?”馬翠萍聽得雙頰緋紅,橫眉怒目地問。
“那第三等就是一些武林高手與江湖義士,也就是看家護院的。胡生華等住在裡麵。第四等住著傭人和普通為其工作的人。”
“有機會時,我必得進去瞧瞧!”馬翠萍心存慍怒地說,“看看這個梨園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馬福益沉思一會問道:“剛才使梨園飛鏢之人與胡生華在梨園府算是哪流人物?”
陸昌耿濃眉一翅,睜大兩隻亮眼。“在下去年從日本回到長沙時,就聽說胡生華在梨園可稱一流高手,這個使飛鏢的武功要次一等。據說梨園又招請了好些江湖義士。那四個院落的中間便是練武場,家丁每天習武,大門與各小門都有人守著,外人很難進入,且經常派出暗探,了解江湖中的大小事情。尤以了解各進步團體與天地會、哥老會的活動為要務。”
“嗯!”劉道一輕嗯了一聲,接著說,“就連我們來雷石鎮也被他們知道到了,他們的鼻孔比狗還靈呢!”
“這好像不是梨園先生的為人作風!”陸昌耿躊躇地說道:“據我了解,梨園先生還算正派,除了對天地會、哥老會有些不滿之外,在長沙沒有什麼負麵新聞!”
“這也不排除其中混入了洋人買辦的走狗啊!”劉道一若有所思地提醒著。
“這樣看來,欲要行動,必得先了解梨園裡的真實情況才行!”馬福益望著陸昌耿與劉道一,“時間不早了,休息去吧!”
“堂主!”陸昌耿迫不及待地說,“我們商討之事未定,我們天亮時還得趕回長沙去。請堂主三思,最好在今晚將此事決定下來!”
“大哥,陸先生確實很忙,他受黃興先生委托,為了救國救民,於個人利益而不顧,遙遠而來,並非為了商貿交易,應該有個理想的答案。”
“爹,你就答應了吧!”馬翠萍也在動員她的父親說,“現在列強入侵,炎黃子孫成了外國侵略者吞噬的對象,黃興先生等進步民主誌士組織華興會,陸先生、劉師叔也是該會成員之一,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支哥老會有比華興會‘驅除韃虜,複興中華’更崇高的綱領。”
馬福益一動不動地聽著陸昌耿、劉道一和自己女兒馬翠萍的話,覺得很有道理,要想救國,必先恢複國民之魂,“驅除韃虜,複興中華”這幾個字,他在心裡一連念了好幾遍,他在反複咀嚼著這幾個字,過了一會兒,他一拍大腿。
“妙!妙!妙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