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春秋
"季司藥,聖上昨夜又咳血了!"
尚藥局的小太監慌慌張張地衝進來,差點被門檻絆倒。我放下正在研磨的藥杵,心頭一緊——曆史上李世民確實在貞觀晚年健康狀況惡化,但實際時間應該比這更晚些才對。難道因為我的出現,曆史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傳禦醫了嗎?"
"傳了,但聖上嫌他們的藥太苦,不肯服用。皇後娘娘命您即刻前往兩儀殿,說您上次調的那種蜜丸或許能勸聖上服下。"
我迅速收拾藥箱,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幾瓶藥丸。自從上次成功緩解長孫皇後的頭風後,我在宮中的醫者地位水漲船高。這些用蜂蜜、川貝和特殊草藥製成的止咳丸,比傳統湯藥更易入口。
兩儀殿外已聚集了不少官員和後宮嬪妃,個個麵色凝重。我低著頭快步穿過人群,卻被一名侍衛攔住。
"尚藥局司藥季瑤奉詔前來。"我亮出腰牌。
侍衛檢查後放行。殿內藥味濃鬱,幾位禦醫跪在角落低聲討論。長孫皇後坐在龍榻旁,輕輕握著李世民的手。才幾個月不見,這位一代雄主已憔悴許多,麵色蠟黃,眼窩深陷,唯有那雙眼睛仍銳利如鷹。
"陛下,季司藥來了。"長孫皇後柔聲道。
李世民微微抬眼:"就是那個會做甜藥丸的醫女?"
"奴家叩見陛下。"我跪下行禮,眼角餘光掃到站在皇後身後的武媚。她衝我幾不可察地點點頭,眼中滿是憂慮。
"起來吧。"李世民虛弱地揮揮手,"你那藥丸,再給朕幾顆。那些庸醫開的苦湯,朕一口也喝不下。"
我雙手奉上藥瓶:"此藥需以溫水送服,一日三次,每次兩丸。"
長孫皇後接過藥瓶,親自服侍李世民用藥。趁這機會,武媚悄悄挪到我身邊。
"姐姐,"她耳語道,"聖上已三日未好好進食,禦醫們束手無策。"
我微微點頭,仔細觀察李世民的麵色和呼吸。在現代醫學看來,這可能是慢性肝病加重的症狀。我藥箱裡正好有一些護肝的草藥提取物,但如何在不暴露知識的情況下使用呢?
"陛下,"我壯著膽子開口,"奴家鬥膽建議,可試一種西域傳來的食療方子,用山楂、大棗、陳皮熬粥,既能開胃,又助藥力發散。"
李世民服了藥丸,麵色稍霽:"西域方子?你從何處學來?"
"家父生前曾與胡商往來,學得一些異域醫術。"我編造道。
"既如此,就試試吧。"長孫皇後拍板,"季司藥,你親自去尚食局準備。武才人,你去協助。"
退出殿外,武媚長舒一口氣:"姐姐真有把握?"
"七八分吧。"我低聲道,"聖上這是肝氣鬱結,脾胃失調。那粥能緩解症狀,但根治......"我搖搖頭。以唐代的醫療條件,慢性肝病幾乎無解。
尚食局裡,我指揮廚娘們準備食材,特意加入了一些具有保肝作用的草藥。武媚在一旁認真學習,不時提問。
"姐姐懂的真多。"她感歎道,"若我也能......"
"你能學得更多。"我意味深長地說,"記住,醫術不僅能救人,還能......"我做了個"贏得人心"的手勢。
她眼睛一亮,若有所思。
粥熬好後,我們親自端回兩儀殿。令人意外的是,太子李治正在殿內與李世民說話。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見到這位未來的唐高宗。他二十出頭的樣子,麵容清秀,舉止溫雅,與父親的剛毅形成鮮明對比。
"父皇,這粥聞著香甜,您多少用些吧。"李治接過粥碗,親自試了溫度,才送到李世民嘴邊。
李世民勉強吃了幾口,眉頭舒展:"確實爽口。"他看向我們,"這是你們做的?"
"回陛下,是季司藥的主意,奴家隻是打下手。"武媚乖巧地回答。
"你叫什麼名字?"李治突然問道,目光落在武媚身上。
"奴家武媚,現為才人。"
兩人的視線在空中交彙,一瞬間似乎有什麼無形的東西在流動。我心頭一跳——曆史上武則天與李治的感情,難道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季司藥,"李治轉向我,"這粥中加了什麼藥材?味道特彆卻不覺藥味。"
我詳細解釋了配方,並小心地加入一些現代醫學理論:"......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這粥能疏肝解鬱,自然開胃。"
李治眼中閃過驚訝:"好一個"肝主疏泄"!季司藥醫術見解獨到。"他從袖中取出一張紙,"本王近日也有些不適,可否請司藥看看這方子是否妥當?"
我接過一看,是一張治療失眠的藥方,配伍還算合理,但幾味藥的比例有問題。我小心提出調整建議,李治聽得連連點頭。
"季司藥可有閒暇?明日來東宮一趟,為本王詳細講解如何?"
"奴家榮幸。"我行禮應下,餘光瞥見武媚眼中閃過一絲異樣。是嫉妒?還是算計?
就這樣,我開始了與李治的醫藥交流。每隔幾日,他便召我去東宮討論醫理。我謹慎地引入一些現代醫學觀念,用唐代人能理解的方式解釋。李治對這些新鮮理論極為著迷,甚至做了筆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此同時,武媚在侍疾期間的表現也贏得了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讚賞。她心思細膩,手法輕柔,更重要的是——她讀書多,能在李世民失眠時與他討論史書政事。
"姐姐,"一天夜裡,武媚溜進我的住處,"今日聖上問我如何看待漢高祖殺功臣之事。"
我心頭一震。這可是個敏感話題!"你怎麼回答的?"
"我說,飛鳥儘,良弓藏,雖是無奈之舉,但也埋下禍根。若當初能像光武帝那樣"退功臣而進文吏",或許更好。"她得意地說,"聖上聽了,沉思良久,然後誇我有見地。"
我不禁莞爾。這回答確實高明,既點出問題,又不直接批評劉邦——畢竟李世民自己也有殺兄逼父的玄武門之變在前。
"媚娘,你進步神速。"我由衷讚歎。
她突然壓低聲音:"姐姐,太子殿下今日偷偷塞給我一張字條。"
我的心猛地一跳:"寫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