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們就決定自己種核桃,自己建原料基地?刨樹要刨根,紮根先養土。這個想法,是誰最先提出來的?”
所有人的視線,齊刷刷落在了江晚身上。
江晚卻搖了搖頭,看向陸大柱。
“是大柱提醒了我。他說,他的手藝,離了柳樹灣的土,就不是那個味兒了。我想,咱們的餅子,也是一個道理。”
陸大柱被這麼當眾一點名,那張被日頭曬得黝黑的老臉,“騰”地一下就紅到了脖子根,一雙滿是老繭的大手都不知道往哪兒放,一個勁兒地在褲腿上搓。
半天才憋出一句。
“我……我就隨口一說……”
那一晚,方正問了很多問題,屋裡的人,你一言我一語,把“金鳳凰”怎麼從一個土坯房裡飛出來,怎麼差點被黃鼠狼掏了窩,又怎麼決定自己刨土紮根的故事,原原本本地拚湊了出來。
方正沒有再多說什麼,第二天一早就告辭了。
他來得突然,走得也快,留給柳樹灣的,除了滿腹的猜測,就再沒彆的動靜。
日子一天天過去,這件事很快就被秋收的忙碌給衝淡了。
直到半個月後的一天中午。
陸亦川騎著那輛二八大杠,蹬得鏈條子都快冒火星了,人還沒到,破鑼嗓子先喊進了院子!
“上了!上了!晚晚!咱們上《人民日報》了!”
整個柳樹灣,炸了。
人們從四麵八方湧過來,裡三層外三層,把陸家小院圍得水泄不通。
那是一張帶著油墨香的報紙,頭版最顯眼的位置,一個加粗的黑體標題,像個烙鐵,滾燙地烙進了在場每一個人的心裡。
【一棵核桃樹,如何長成鄉村振興的參天大樹?——來自柳樹灣“鳳凰模式”的調查報告】
陸昭一把搶過報紙,激動地跳上院子當中的石桌,扯著嗓子大聲地念了起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們遭遇過來自同行的惡意模仿與低價傾銷,但他們沒有選擇同流合汙,而是用一場彆開生麵的‘品質溯源’,贏回了市場與尊重……”
“……他們沒有將配方和技術鎖進保險櫃,而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也更長遠的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腳下這片最根本的土地。‘刨樹要刨根,紮根先養土’,柳樹灣食品廠的負責人江晚同誌這樣告訴記者……”
“……從一個家庭作坊,到一個農業合作社,‘鳳凰模式’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工業反哺農業,工廠帶動農戶,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實現共同富裕……”
念到最後,陸昭的聲音已經帶上了哭腔。
院子裡,一片死寂。
隨即,不知是誰先帶的頭,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幾乎要把院子頂棚給掀翻!
周霞死死地扒著門框,眼淚跟斷了線的珠子似的往下掉,嘴上卻咧開個大大的笑。
陸大柱猛地轉過身去,不讓人看他的臉,寬大的袖口在臉上胡亂地抹了一把。
他們隻是想護好自己的家,過上好日子。
哪裡想得到,他們這點樸素的想法,這點笨拙的堅持,竟能登上國家的報紙,讓全天下的人都看見。
江晚站在人群後麵,看著歡呼的鄉親,看著身旁激動得滿臉通紅的陸亦川,胸口那塊大石總算落了地。
可她這口氣還沒喘勻,村委會的電話就跟催命似的響了起來,是縣裡的劉主任打來的,聲音抖得不成樣子。
“江晚同誌!省裡!省裡來電話了!說要組織全省的鄉鎮企業代表,來咱們柳樹灣參觀學習!”
這頭電話剛撂下,那頭郵遞員滿頭大汗地騎著車衝進來,懷裡抱著山一樣高的一摞信件。
“陸廠長!江同誌!你們的信!全國各地寄來的,有想加盟的,有想訂貨的,還有想來打工的!”
那扇小小的院門,仿佛在一夜之間,被推向了整個中國。
鳳凰的窩,再也藏不住了。
它飛上了枝頭,也飛進了所有人的視野中心。
喜歡1983:回到八零當婦女主任請大家收藏:()1983:回到八零當婦女主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