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還沒停,車間的燈卻已經全亮了。
劉好仃站在新生產線旁,手裡握著一塊剛切下來的玻璃板,眉頭皺得能夾蒼蠅。他湊近一看,邊緣明顯不對稱,誤差超過了0.5毫米——這在調光玻璃生產裡,幾乎是“死刑判決”。
“這都第幾塊了?”他低聲問一旁的小李。
小李苦著臉:“今天第八塊,比昨天還多兩塊。”
劉好仃歎了口氣,把玻璃放回質檢台,抬頭掃了一圈整個車間。機器轟鳴聲中,新來的工人們動作生疏,偶爾還能聽見工具掉地的聲音。老員工倒是熟練,但麵對新人帶出的新問題,也有些手忙腳亂。
“走,咱們去b區看看。”他說著,朝第三條產線走去。
一路上,劉好仃一邊走一邊記筆記。他發現幾個常見的錯誤:切割角度偏移、操作流程跳步、甚至還有人把冷卻液忘加了。這些問題單獨出現還好說,集中爆發就不是簡單的培訓能解決的了。
到了b區,他一眼就看見那台貼著模糊標簽的設備。溫度補償沒校準,難怪剛才那塊玻璃變形得這麼離譜。
“這個誰負責?”他問旁邊的技術員。
“我……”技術員撓了撓頭,“我以為係統自動校準了。”
劉好仃點點頭,沒說話,隻是掏出手機拍了張照片,又在筆記本上畫了個簡圖。他知道,這不是一個人的問題,是整個培訓機製出了毛病。
午休鈴響了,劉好仃召集所有人到車間門口集合。
“大家先彆急著吃飯,耽誤十分鐘。”他站在台階上,聲音不大,但足夠讓每個人聽見。
有人小聲嘀咕:“又要開會?”
“聽我說兩句。”劉好仃笑了笑,“你們都知道,現在我們接的單子,全是衝著調光玻璃來的。客戶要的是精準、穩定、高質量。可咱們現在,連基本切割誤差都控製不住。”
人群裡一片沉默。
“我知道你們都很努力,但努力不等於效率。”他頓了頓,“這樣吧,我來演示一遍標準流程,你們看著,有問題隨時問我。”
說完,他走到一台機器前,從取料、設定參數到切割完成,每個步驟都做得慢而清晰。最後他舉起那塊玻璃,對著燈光展示:“看到沒有?邊緣平整,無毛刺,誤差不超過0.3毫米。”
“這才是我們要的標準。”
人群開始騷動起來,有幾個人忍不住鼓掌。
“行了,回去吃飯吧。”劉好仃拍拍手,“下午我還會再來,有問題儘管找我。”
飯後,他繼續巡查。路過質檢室時,李姐叫住了他。
“劉哥,你來看看這個。”她指著監控畫麵,“這是a班早上的錄像,你看他們操作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畫麵裡,一個年輕工人正在處理一塊玻璃,動作利索,但到了關鍵冷卻環節,卻直接跳過了。
“怎麼搞的?”劉好仃皺眉。
“我問他,他說看彆人也是這麼乾的。”李姐聳肩,“而且……你看他手機。”
鏡頭拉近,那個年輕人偷偷低頭看了眼手機,屏幕上赫然是一頁非官方的操作流程圖。
“哪來的?”劉好仃問。
“不清楚,但肯定不是我們發下去的。”李姐搖頭。
劉好仃心裡咯噔一下。培訓不到位,信息混亂,再加上新人急於表現,這才導致了次品率飆升。
他回到辦公室,翻出之前做的培訓手冊,越看越覺得內容太複雜,對新手來說根本記不住。
“得改。”他自言自語。
當天下午,他就重新整理了一份簡化版的“三步操作法”,配上簡單明了的示意圖,還用紅筆標出最容易出錯的環節。
下班前,他在車間門口支起一個小桌子,現場教學。
“記住,第一步:取料檢查;第二步:參數設置;第三步:切割+冷卻。”他邊說邊比劃,“記不住沒關係,手冊隨身帶著就行。”
“劉哥,學這個是不是要加班?”有個工人問。
“不額外占時間,就每天下班前十分鐘。”劉好仃笑著說,“而且,誰能在下周考核中通過,每人獎勵100塊績效分。”
人群頓時活躍起來。
“真的假的?”
“100塊?那我肯定要試試!”
“我先拿手冊一份啊!”
劉好仃看著熱鬨的場麵,心裡總算鬆了口氣。他知道,這隻是個開始,但這一步邁出去了,後麵的路就好走了。
夜幕降臨,車間燈火通明。機器的轟鳴聲中,多了幾分認真討論和反複練習的聲音。
第二天早上,劉好仃再次走進車間,手裡拿著最新一批的質檢報告。他翻開一看,眉頭稍稍舒展了些。
次品率下降了2。
雖然不多,但至少是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