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剛爬上車間玻璃窗,劉好仃已經站在了實驗台前。他手裡拿著一份打印出來的測試計劃表,一邊看一邊在上麵用紅筆圈圈畫畫。
“老李,設備準備好了沒?”他頭也不抬地問。
“早弄好了。”老李從一堆儀表盤後麵探出腦袋,“不過你得小心點,那台反應速度檢測儀年頭可不小了。”
“知道。”劉好仃笑了笑,“它比我進廠還早幾年呢。”
王海拎著一疊記錄本走過來:“樣品都搬上來了,在架子上按順序排好。”
“辛苦了。”劉好仃拍了拍他的肩膀,“咱們今天要一口氣測完六塊樣品,數據必須當天整理出來。”
“時間夠嗎?”小張有些擔心,“上次光是一塊就花了快四個小時。”
“這次分組來。”劉好仃指了指牆上貼的分工表,“我和老李負責操作儀器,你和王海專門記錄關鍵數據,每半小時輪換一次,彆累垮了。”
“明白!”小張挺起胸脯。
實驗室裡頓時熱鬨起來,大家各司其職,儀器嗡嗡作響,數據一項項被記錄下來。劉好仃一邊盯著屏幕上的曲線變化,一邊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眉頭時而皺起,時而舒展。
到了下午三點,第一輪測試完成。劉好仃看著手中的彙總表,神色有些複雜。
“透光響應速度……比預期低了差不多20。”他說。
空氣突然安靜了幾秒。
“會不會是儀器問題?”王海試探性地問。
“我們做了交叉比對。”劉好仃搖頭,“結果一致。”
小張撓了撓頭:“我昨天調溫的時候,好像感覺玻璃反應慢了一點,但當時以為是我手抖了。”
“不是你手的問題。”劉好仃看了他一眼,“是我們整個流程哪裡出了差錯。”
老李歎了口氣:“又要重來了?”
“當然要重來。”劉好仃語氣堅定,“但我們不能瞎試,得先搞清楚到底卡在哪一步。”
他轉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記號筆寫下幾個關鍵詞:材料、工藝、環境。
“先把所有可能的因素列出來。”他說,“然後一個個排除。”
會議桌旁圍坐著幾個人,氣氛有些沉重。劉好仃看了看他們,笑了笑:“你們這表情,像丟了錢包似的。”
王海勉強擠出一個笑:“這不是第一次失敗嘛,心裡有點發虛。”
“我跟你們說個事兒。”劉好仃放下筆,靠在椅子上,“十年前,我做過一個智能調光膜項目,整整失敗了十七次。第十八次才成功。”
“真的假的?”小張睜大眼。
“真的。”劉好仃點頭,“那次失敗多了,連廠長都說我是‘鐵打的試驗機器’。”
老李忍不住笑出聲:“那你後來怎麼成功的?”
“就是不放棄唄。”劉好仃喝了口茶,“每次失敗都留下一點線索,最後拚起來,就成了答案。”
會議室裡氣氛慢慢輕鬆了些。
“所以現在,咱們得冷靜分析。”劉好仃站起身,“先複盤材料使用情況。”
他翻開筆記本,在一頁紙上圈出兩個詞:“特殊材料配比”和“熱處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