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手裡捏著一支黑筆,眼神在密密麻麻的便簽紙上掃來掃去。那些紙條是他和團隊從客戶反饋中提煉出的核心需求,現在全都貼在牆上,像是一幅拚圖,隻差最後幾塊就能完成。
“性能、價格、外觀。”他低聲念著這三個關鍵詞,像是在確認它們的分量,“咱們得在這三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不能偏廢。”
小李坐在會議桌邊,翻著手裡的資料,皺眉道:“可有些客戶需求真的是……怎麼說呢,有點離譜。比如那個‘能自動擦乾淨’的建議,咱是做玻璃的,又不是造機器人。”
王海在一旁笑出聲:“說不定以後真能結合一下,搞個智能清潔模塊。”
“彆扯了。”劉好仃打斷他們,語氣認真起來,“咱們現在要做的,是把這些建議分類整理,確定哪些是可以實現的,哪些隻是客戶的幻想。”
於是大家重新開始歸類工作。有人負責統計“性能”類的高頻詞,比如透光率、耐熱性、隔音效果;有人整理“價格”相關的意見,發現不少中小客戶對成本特彆敏感;還有人分析“外觀”方麵的需求,顏色、形狀、透明度都有不同的偏好。
“這就像做衣服一樣。”劉好仃一邊寫一邊說,“你得先有標準尺碼,再提供定製服務。不然每個人都想改袖子加領口,咱們就得開裁縫鋪了。”
大家笑了一下,氣氛輕鬆了不少,但手上的活沒停。整整一上午,會議室裡都是敲鍵盤和翻紙的聲音,偶爾夾雜幾句討論。
到了中午,牆上的便簽終於按類彆整齊排列開來。劉好仃看著那一片五顏六色的小紙片,心裡踏實了許多。
“接下來,”他說,“我們要把這些想法變成可行的設計方案。”
下午的會議重點轉向生產工藝優化。車間那邊傳來的數據顯示,目前的生產流程效率不算低,但在某些環節上存在浪費,尤其是冷卻和質檢階段,耗時較長。
“問題就出在這兒。”劉好仃指著一張流程圖,“冷卻時間太長,影響整體節奏。而且質檢項目太多,重複檢查的情況也不少。”
幾位老員工聽得直搖頭。“劉哥,我們乾了十幾年,這套流程早就熟得不能再熟了。你這一改,怕是要亂一陣子。”
“我知道你們擔心什麼。”劉好仃笑了笑,“我也是從一線乾起來的。不過時代變了,客戶的要求也變了,咱們不能守著老辦法不放。”
他轉身拿起一份新工藝流程圖,掛在了牆上。“這是根據市場調研結果設計的新流程,減少了重複檢測,增加了自動化冷卻裝置,預計能提升15的效率。”
“那操作會不會變複雜?”一位技術員問。
“不會。”劉好仃走過去,用紅筆圈出幾個關鍵步驟,“這幾個節點其實更簡單,隻需要稍微調整設備參數就行。不信的話,咱們現在就在車間試運行一個小時,看看效果。”
說完,他帶頭走向車間。十幾號人跟在他後麵,像是去看一場實驗。
車間裡,機器轟鳴,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金屬味。劉好仃走到一台冷卻設備旁,熟練地打開控製麵板,調整了幾項參數,然後示意操作工啟動新流程。
幾分鐘後,第一塊玻璃出爐,表麵光滑,溫度適中,質檢結果顯示完全達標。
“怎麼樣?”劉好仃笑著問那位技術員,“是不是比之前快了一點?”
技術員點點頭,臉上露出一絲驚訝:“確實省了差不多十分鐘。”
“這不是挺好嗎?”劉好仃拍拍他的肩膀,“咱們的目標不是讓你們變得更累,而是讓工作變得更高效。你們的經驗和技術,才是最寶貴的資源。”
車間裡響起一片掌聲,雖然是輕輕的,卻帶著幾分認同。
回到辦公室後,劉好仃立刻組織設計小組開會,開始製定具體的優化設計方案。
“這次的任務比較緊。”他翻開筆記本,“咱們得在一星期內拿出新樣品,時間不多,任務不少。”
“人手不夠啊。”小李歎氣,“技術人員都忙得腳不沾地。”
“那就分工明確。”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幾個模塊,“材料配比、結構設計、工藝流程、測試安排,每一塊都要有人專門負責。”
“劉哥,這些任務怎麼分?”王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