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車間門口,手裡拿著一份剛整理好的報表。陽光照在紙麵上,字跡清晰得像玻璃一樣透亮。他眯著眼睛掃了幾行,嘴角微微一揚。
“良品率96.3,這成績不錯。”他自言自語道,“但還不夠。”
身後傳來腳步聲,是小王。“劉哥,質檢部那邊又送來了最新數據,這次是關於成品外觀的反饋,有些微劃痕的問題。”
“嗯,我知道了。”劉好仃點點頭,把報表折了一下塞進口袋,“走,咱們去會議室。”
會議室裡已經坐了幾個人,都是廠裡各個工序的關鍵骨乾。看到劉好仃進來,大家紛紛坐直了身子。
“前兩天我們解決了設備問題,也優化了流程,效率提升了不少。”劉好仃一邊坐下一邊說道,“現在,我們要往下一個目標邁進——質量把控。”
有人輕輕點頭,有人若有所思地翻著手裡的資料。
“質量不是最後一步的事兒,而是從第一道工序就得抓起。”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大字:每一道工序都要過篩子。
“什麼意思?”一個年輕的工人問。
“意思就是,不能等到產品下線才檢查有沒有問題。”劉好仃轉過身來,“我們要把檢測點分布到每一個環節,確保每個步驟都合格,才能進入下一步。”
“那會不會太費時間?”另一個工人皺眉。
“剛開始可能會慢一點,但隻要形成習慣,反而會更快。”劉好仃笑了笑,“你們想想看,如果前麵做得不標準,後麵返工的時間可就不是幾分鐘的事兒了。”
會議室安靜了一會兒,然後有人開始小聲議論起來。
“我建議先成立一個專項小組。”劉好仃繼續說,“專門負責製定新的質量檢測標準,同時也要監督執行情況。”
“我參加。”陳工第一個舉手,“我對設備參數比較熟,能幫忙定標準。”
“我也來。”李浩也跟著表態,“我可以帶幾個新人一起做記錄。”
劉好仃看著這群人,心裡一陣踏實。“好,那就這麼定了。接下來幾天,我們先把現有的流程重新梳理一遍,找出哪些地方可以加強,哪些地方容易出問題。”
會議一直開到中午,大家才各自散去,開始著手準備。
下午,劉好仃帶著幾個技術員去了工廠會議室,桌上擺滿了各種流程圖和檢測報告。
“先從最基礎的做起。”他說,“我們把整個生產流程拆分成十個小步驟,每個步驟都要有明確的質量標準。”
“比如切割這一塊,”陳工指著圖紙,“之前就有工人反映刀片磨損快,影響切割精度。”
“這個問題我記得。”劉好仃點點頭,“回頭安排專人檢查刀片更換頻率,必要時增加檢測頻次。”
他們一邊討論,一邊記錄,不知不覺就到了傍晚。
“對了,”劉好仃突然想起什麼,“你們有沒有發現,有些產品的邊緣會有細微的毛邊?雖然不影響使用,但看起來不夠精致。”
“是有這個現象。”李浩翻了翻手裡的記錄本,“不過以前大家都覺得是正常損耗。”
“以後不能再這麼認為了。”劉好仃語氣堅定,“我們要追求的是‘零瑕疵’,哪怕是一根頭發絲的誤差,也要查清楚原因。”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然後響起一陣掌聲。
“好,那就從明天開始執行。”劉好仃合上筆記本,“大家回去好好休息,明天一早開工。”
第二天一早,劉好仃帶著專項小組的人開始實地走訪。
“老張,你們這邊打磨的工序有沒有遇到什麼異常?”他走到一台機器旁,問正在操作的老工人。
“倒是沒出大問題,不過有時候砂輪用久了,磨出來的表麵會有點不均勻。”老張一邊操作一邊回答。
“這個問題記下來。”劉好仃對身旁的小王說,“回頭看看是不是該換更耐用的砂輪。”
他們一路走一路檢查,幾乎每個崗位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這台設備的溫度控製還是不太穩定。”在一處冷卻區,劉好仃摸了摸玻璃表麵,“得讓技術組再調一下參數。”
“劉哥,你這是要把每個細節都摳到底啊?”小王笑著打趣。
“可不是嘛。”劉好仃也笑了,“咱這廠子要走得遠,靠的就是這些細節。”
中午吃飯的時候,幾個人圍坐在休息區,一邊吃一邊討論上午的發現。
“我發現一個問題。”李浩說,“有些員工為了趕進度,會在檢測時略過一些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