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的白板前,手裡拿著馬克筆,目光掃過一圈坐在會議桌旁的團隊成員。窗外陽光透過玻璃灑進來,在桌麵鋪上一層暖意,仿佛連空氣都變得輕快了些。
“咱們現在要做的,不是跟他們比誰抄得更像。”他頓了頓,筆尖在白板上寫下三個大字:創新升級,“而是要比他們走得更遠。”
小王靠在椅背上,一邊轉著圓珠筆一邊笑:“劉哥說得有道理,但問題是,怎麼個‘走更遠’法?”
這句話像是點燃了導火索,會議室裡頓時熱鬨起來。有人主張開發全新係列的產品,有人建議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智能功能,還有人提出可以嘗試環保材料……大家七嘴八舌,觀點各異,氣氛熱烈卻也略顯混亂。
劉好仃沒急著打斷,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才輕輕敲了敲白板:“咱們先冷靜下來,看看市場反饋和競品分析的數據。”
數據一擺出來,整個會議室安靜了不少。數據顯示,雖然自家產品在質量和性能上仍占優勢,但競爭對手的價格確實低了百分之五到八,而且外觀幾乎複刻了自家設計。這說明客戶在價格敏感的情況下,可能會動搖。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讓彆人即使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我們產品的核心價值。”劉好仃語氣堅定,“從兩個方向入手:一是研發更多獨特功能的新產品;二是優化現有產品的性能和質量。”
小林舉手:“那具體怎麼分?資源有限,總不能兩頭一起抓吧?”
“不急。”劉好仃笑了笑,“我們先集中力量打一場漂亮仗,再逐步推進。”
他環視一圈,目光落在一個年輕工程師身上——那是前幾天在會上提到新型材料設想的小張。
“小張,你上次提的那個想法,能再說說嗎?”
小張愣了一下,隨即清了清嗓子:“就是……我覺得我們可以考慮引入一種新型複合材料,不僅強度更高,還能提升隔熱性能。如果應用在我們的高端產品線上,可能會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點。”
會議室裡響起幾聲“嗯”和“有點意思”的聲音。
“這個思路不錯。”劉好仃點頭,“那就由你牽頭,組織一個小團隊專門研究這種材料的應用可能性。其他部門配合提供資源支持。”
接下來的幾天,工廠像是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研發組開始頻繁開會、做實驗,銷售部也在收集市場上新材料的相關信息,甚至聯係了幾家科研機構尋求技術支持。
有一天,劉好仃親自帶隊去拜訪一家材料研究所。接待他們的是一位姓陳的研究員,四十出頭,戴著金絲眼鏡,說話慢條斯理。
“你們提到的那種複合材料,我們這邊其實剛完成一項相關的塗層技術測試。”陳研究員一邊翻資料一邊說,“這種塗層不僅能增強表麵硬度,還能有效減少紫外線穿透率。”
“聽起來很適合我們的產品!”劉好仃眼睛一亮。
“不過目前還在實驗室階段,實際應用還需要進一步測試。”
“那就請你們幫忙測試一下。”劉好仃爽快地說,“費用我們來承擔,隻要能儘快拿到結果。”
離開研究所時,小王興奮地問:“劉哥,你是認真的啊?”
“當然。”劉好仃笑著拍拍他的肩膀,“有時候,突破就藏在彆人還沒完全掌握的技術裡。”
與此同時,另一條戰線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
為了提升現有產品的性能,劉好仃帶著質量檢測小組對生產流程進行了全麵梳理。從原材料入廠到成品包裝,每一個環節都被重新審視。
“這裡溫度控製是不是可以再精細一點?”他在車間裡指著一台加熱設備問。
“理論上可以,但需要重新調試參數。”負責人回答。
“那就調。”
“可這樣會延長生產周期。”
“時間換質量,值得。”
於是,實驗室變成了最熱鬨的地方。每天都有人在那裡配比材料、調整工藝、記錄數據。有時為了一個微小的改進,團隊要在高溫下反複試驗十幾遍。
有一次,一位老員工看著滿桌的實驗報告歎氣:“這不是折騰自己嘛,原來的產品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好是好,但還可以更好。”劉好仃接過報告,“客戶的需求不會停,我們也不能停。”
就在大家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小張那邊傳來了好消息。
“劉哥,我們找到一種微量元素的添加方案,初步測試顯示,它能讓玻璃的抗壓性提高至少10!”
“真的?”劉好仃眼前一亮,“有沒有詳細數據?”
“都在這兒呢!”小張遞上一份厚厚的報告。
劉好仃仔細翻看,越看越滿意。他抬起頭,衝著小張豎了個大拇指:“乾得好!”
當天晚上,劉好仃回到辦公室,窗外已是燈火通明。他站在窗邊,看著遠處忙碌的車間,心裡踏實了許多。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小王發來的消息:“劉哥,今天又有幾個客戶主動聯係我們,說願意為我們的新產品預留訂單。”
他笑了笑,回了一句:“告訴他們,我們會讓他們看到不一樣的玻璃世界。”
夜色漸深,辦公室裡的燈光依舊亮著。牆上的掛鐘滴答作響,像是在默默記錄著這場創新升級戰役的第一步。
而劉好仃知道,這隻是開始。
他轉身坐下,打開電腦,開始撰寫一份新的項目計劃書。標題欄閃爍著光標,等待輸入第一個字符。
他深吸一口氣,手指輕輕敲下:
《未來玻璃:不止於透明》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