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晚風輕輕拂過玻璃,帶起一絲涼意。車間裡依舊燈火通明,空氣中彌漫著金屬與化學試劑混合的味道。
劉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裡握著第六次樣品失敗後的檢測報告,眉頭微微皺起。他身後的白板上,貼滿了各種數據圖表和流程圖,密密麻麻的標注像是一群在紙上跳探戈的螞蟻。
“這次的問題出在哪?”小李一邊翻看記錄本一邊問。
“還不確定。”劉好仃將報告攤開,“我們得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來,一個一個排查。”
“可咱們已經試了五種不同的參數組合,每回都有點問題。”阿強有些沮喪地靠在牆邊,“這玩意兒到底能不能成啊?”
“當然能成。”劉好仃抬頭看了他一眼,語氣平靜卻堅定,“隻是我們現在還沒找到那個‘剛剛好’的點。”
會議室裡頓時熱鬨起來,有人開始回憶操作細節,有人則翻出之前的試驗記錄進行比對。
“我覺得是添加劑比例不對。”小林指著一份數據,“你看,第五次那次,我們加了0.3的輔助劑,表麵光滑度提升了,但結構穩定性反而下降。”
“那是因為加熱順序沒調整過來。”小李立刻反駁,“我懷疑是溫度梯度變化太快,導致材料內部應力不均。”
“也有可能是原材料純度不穩定。”坐在角落的技術員突然開口,“前幾天我在做預處理的時候,發現有一批原料溶解速度明顯慢於其他批次。”
“嗯……”劉好仃點點頭,拿起筆在白板上列出幾個關鍵詞:添加劑比例、加熱順序、溫控精度、原料純度。
“行了,大家先彆爭。”他環視一圈,“我們分成四個小組,每個組負責一個方向,三天後回來彙報進展。”
三天後,會議室再次坐滿人。
“我們組查的是添加劑。”小林率先發言,“發現不同品牌之間的效果差異挺大,尤其是某種進口型號,雖然價格貴點,但融合效果穩定。”
“我們研究了加熱順序。”小李舉起一張熱力分布圖,“如果我們把部分材料提前預熱,再逐步升溫,能有效減少內部應力。”
“我們測試了溫控設備。”技術員推了推眼鏡,“發現老設備的波動範圍確實偏大,建議儘快更換。”
“我們分析了原料。”角落裡的成員翻開筆記本,“發現某個供應商提供的基礎材料純度存在波動,尤其是在濕度較高的環境下,容易影響後續反應。”
劉好仃聽完,眼神一亮:“看來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
他走到白板前,將各個小組的結論整合成一套新的試驗方案。
“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變量控製住,然後逐一嘗試,看看哪一組參數最穩定。”
兩天後,試驗方案出爐。
“這次我們一共設計了九組試驗。”劉好仃站在投影儀前,“每組對應不同的添加劑品牌、加熱方式、溫控設定和原料批次。”
“聽起來像是在調雞尾酒。”小李調侃了一句。
“沒錯,調配方嘛。”劉好仃笑著點頭,“隻不過我們調的是科技版的‘莫吉托’。”
眾人哄笑。
“不過資源有限,我們必須精打細算。”他正色道,“每天最多隻能做三組試驗,每組都要詳細記錄數據。”
“明白!”團隊成員齊聲應道。
試驗正式開始。
第一組,調整加熱順序並使用進口添加劑。結果不錯,但成本太高。
第二組,換國產添加劑,保持相同加熱方式。成品表麵出現輕微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