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怎麼都沒入庫?”他問。
“哦,這個……是之前囤多了,後來改用了新配方,這批就暫時擱這兒了。”接待人員趕緊解釋。
劉好仃沒說什麼,隻是拍了幾張照片,記下了編號。回去的路上,他對小王說:“這家公司庫存管理有問題,得留意。”
第二家在佛山,規模比前一家小一些,但流程規範,賬目清晰。老板親自接待,還帶他們參觀了整個生產線。最難得的是,對方主動提供了環保認證材料,雖然不是強製性的,但在當前行業趨勢下,這種意識值得肯定。
“這家公司不錯。”劉好仃在回程路上對團隊成員說,“至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省。”
第三家位於廣州郊區,交通不太方便。接待他們的是一位年輕主管,說話客氣,但眼神飄忽不定。劉好仃注意到,他們在運輸環節存在明顯的繞行現象,導致物流成本虛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你們為什麼不指定路線?”他在會上直接問。
“我們以為客戶不會在意。”年輕人低聲回答。
“那你們有沒有算過,一年下來多花多少錢?”劉好仃遞過去一份數據表,“省下的錢夠你們加裝兩台節能設備。”
對方愣了一下,然後低頭記了下來。
最後一站是一家新晉企業,規模不大,但效率驚人。他們在接到臨時小批量加急訂單後,不僅提前半天交付,而且沒有提價。
“這倒是少見。”小王看完對方的回複後驚訝地說,“一般遇到加急訂單都會趁機漲價。”
“說明他們看重長期合作。”劉好仃笑了笑,“這樣的供應商,值得重點考慮。”
考察結束後,評估工作正式進入篩選階段。五家公司中,有兩家評分接近,難分高下。劉好仃決定再加一項測試——突發訂單響應能力。
“讓他們同時接一個緊急小單,看看誰處理得更快更好。”他說。
結果很快出來了。其中一家公司在接到訂單後迅速安排生產,還主動聯係確認了細節,而另一家則遲遲沒有回應。
“這家不行。”劉好仃指著後者的名字,“反應慢不說,連基本溝通都不積極,談什麼合作?”
最終,三家優質供應商進入了談判階段。劉好仃看著桌上的資料,長長地呼出一口氣。
“這隻是第一步。”他說,“後麵還有不少硬仗要打。”
小王在一旁插話:“那接下來呢?”
“接下來嘛……”劉好仃拿起那張寫著“含鐵量異常”的紙條,“得好好查查,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窗外陽光正好,微風吹動窗簾,幾片樹葉落在桌子上。劉好仃伸手撥開它們,目光堅定。
他知道,這場關於供應鏈的戰役,才剛剛拉開序幕。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