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從窗外斜斜地灑進來,落在劉好仃的辦公桌上。他正低頭翻閱一份生產報告,眉頭越皺越緊。這份報告本該是上周就整理好的,結果因為幾個關鍵崗位的操作失誤,導致數據混亂,重新整理了三次。
“這已經是本月第三次了。”他在心裡默默算著,“不合格率比上個月高了五個點。”
他抬頭看了看牆上的時鐘,已經快到午飯時間。廠裡飄來飯香,工人們三三兩兩地往食堂走,笑鬨聲隱約傳來。可他的胃口卻提不起來。
“得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他合上報告,起身走出辦公室。
生產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忙碌著。劉好仃一邊走,一邊觀察著每個操作環節。突然,一名年輕的技工慌張地跑過來,手裡拿著一張工藝調整單。
“劉工,這個參數我實在看不懂……上次您說要改的,我按流程調了,但質檢又說不對。”
劉好仃接過單子,掃了一眼,果然,參數寫錯了,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了。
“你先彆急,”他語氣放緩了些,“咱們去旁邊看看。”
兩人走到一台設備前,劉好仃一邊解釋,一邊示範操作步驟。年輕人聽得認真,連連點頭。
“其實不是你不會做,是你對這套新工藝理解不夠深。”劉好仃收起工具,看著眼前這個小夥子,“你們平時有培訓嗎?”
“偶爾吧,不過都是一些老經驗,沒人係統講過這些新技術。”
劉好仃點點頭,心裡有了答案。
回到辦公室後,他把近三個月的生產記錄和質檢報告攤在桌上,一頁頁翻看。每一頁都像一麵鏡子,映照出問題所在:焊接口偏移、切割誤差超標、參數設置錯誤……
“這不是個彆現象,”他自言自語,“這是整體技能水平的問題。”
他撥通了車間主管的電話:“下午三點,會議室,開個會。”
“什麼主題?”對方問。
“人才培養。”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行,我通知大家。”
下午兩點五十五分,會議室已經坐滿了人。市場部、生產部、技術部的幾位負責人陸續到場,還有幾位一線班組長也來了。
劉好仃走進來時,看到有人已經在玩手機,有人低聲聊天,顯然沒太當回事。
他沒說話,隻是打開投影儀,把幾張圖表投在屏幕上。
“這是最近三個月的質檢數據。”他指著一條上升的曲線,“不合格率從原來的3漲到了8,有些崗位甚至超過10。”
會議室頓時安靜下來。
“我知道,有些人覺得老員工乾了幾十年,不需要學什麼新東西。”劉好仃環視一圈,“但現實是,我們引進的新設備越來越多,工藝要求也越來越精細。光靠經驗,已經不夠用了。”
“那怎麼辦?”一位年紀較大的主管開口。
“我們要開始係統的培訓計劃。”劉好仃語氣堅定,“第一步,就是找出到底哪些地方最薄弱,需要補課。”
有人小聲嘀咕:“培訓哪那麼容易?誰來教?怎麼安排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