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手裡拿著一支筆,在一張白紙上寫寫畫畫。紙上的字跡有些潦草,但能看出他是在認真思考。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灑進來,照在桌麵上,暖洋洋的。
“客戶需求調研……”他輕聲念著這幾個字,像是要把它們嚼碎了咽下去。
幾天前的座談會上,客戶那句“你們內部好像不太通氣”的話一直縈繞在他腦海裡。他不是個喜歡空談的人,既然問題提出來了,那就得想辦法去查、去問、去找答案。
他站起身來,把那張紙折成兩半塞進口袋,轉身出了門。
車間門口,小王和小張已經等在那裡了。兩人看著劉好仃出來,立刻迎上來。
“劉哥,資料都準備好了。”小王說。
“問卷改了幾遍,現在應該通俗易懂了。”小張補充道。
劉好仃點點頭:“辛苦了,咱們先回辦公室,開個小會。”
會議室不大,牆上還貼著去年的安全標語。三個人圍坐在桌子旁,桌上擺著幾份打印好的調研問卷樣本。
“這份問卷是我和小張一起改的,”小王指著其中一份,“一開始我們想得太複雜,後來按你說的,換成日常說話的方式,加了打分項,這樣統計起來也方便。”
劉好仃接過問卷翻了翻,嘴角微微一揚:“不錯,語言簡潔,重點突出,還能讓客戶輕鬆表達想法。”
小張接著說:“訪談提綱我們也做了調整,原來有十五個問題,現在精簡到五個核心問題,剩下的作為選答項。這樣既能抓住關鍵點,又不會讓人覺得太煩。”
劉好仃滿意地點點頭:“很好。客戶願意花時間跟我們聊,我們就得尊重他們的每一分鐘。”
會議結束後,三人開始整理資料,準備接下來的實地走訪。他們要拜訪的第一批客戶是合作多年的老夥伴,雖然不陌生,但這次的目的不一樣——不是賣產品,而是聽意見。
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完全亮,劉好仃就帶著小王和小張出發了。第一站是一家做門窗加工的公司,離市區不遠,車程四十分鐘左右。
可剛到地方,對方負責人卻打電話來說臨時有事,得改期。劉好仃也沒多說什麼,隻是一邊點頭一邊記下電話號碼,回頭再聯係。
第二家客戶倒是提前到了,可接待人一見麵就說:“劉師傅,實在不好意思,今天上午臨時來了個大單子,我們這邊實在抽不出人手來配合調研。”
劉好仃笑了笑:“沒事,我們理解。您什麼時候方便,我們隨時再來。”
第三家客戶倒是願意接待,但隻給了半小時的時間。
“行,半小時就半小時。”劉好仃拍了拍小王和小張的肩膀,“咱們抓緊時間,聽多一點算一點。”
會議室裡,氣氛輕鬆,客戶代表一邊倒茶一邊笑著說:“其實你們來得正好,我正想找機會說幾句實話。”
劉好仃坐直了身子,拿出筆記本:“您請講。”
客戶代表喝了口茶,緩緩說道:“說實話啊,你們的產品質量這些年一直很穩定,我們也放心用。但有時候發貨延遲、包裝破損的問題確實讓我們頭疼。”
“比如上個月那次訂單,本來是趕工期的,結果因為倉庫協調的問題拖了兩天才發出去,差點影響我們交貨。”
劉好仃一邊聽一邊記,沒打斷一句話。
客戶繼續說:“還有就是售後服務,有時候報修之後半天沒人接電話,或者維修人員來了半天找不到問題,效率有點低。”
劉好仃抬起頭:“這些問題我們都注意到了,也正在想辦法改進。”
客戶點點頭:“我知道你們在努力,所以才願意跟你們說這些真心話。要是真覺得麻煩,我也就不說了。”
劉好仃笑了:“您說得對,這才是真正的合作關係。”
半小時很快就過去了,臨走時,客戶握著劉好仃的手說:“你們要是真能把這些細節處理好,我相信以後合作會更順暢。”
走出客戶公司的大門,劉好仃深吸了一口氣,感覺空氣格外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