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前,手裡拿著一支馬克筆,筆帽已經被他擰下來又蓋上無數次。窗外的風不大,但吹得文化牆上的布條嘩啦作響。那是昨天剛釘上去的第一塊展板,上麵貼著1997年建廠時的老照片。
“小王來了沒?”他問門口站著的小工。
“來了來了!”小王抱著一遝表格衝進來,額頭上還沾著一點粉筆灰,“我剛把活動主題定稿寫在黑板上了。”
“‘透明·堅韌·共築未來’?”劉好仃念了一遍,“聽起來有點像玻璃廣告詞。”
“那您當時怎麼說出來的?”小王笑著反問。
“因為咱們廠子啊,就像玻璃一樣,看得見、摸得著,不怕風吹雨打。”劉好仃拍了拍桌子,“而且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扛,是大家一起撐起來的。”
小王點點頭,在筆記本上記下:“關鍵詞:真實、團結、共同成長。”
“對了,財務那邊怎麼說?”劉好仃問。
“他們說預算得詳細列清楚,不能光寫‘買點布置用的東西’。”小王翻出一張表格,“我已經按場景分好了類,包括物料清單和用途說明。”
“乾得不錯。”劉好仃接過表格看了看,忽然指著最後一行,“這句‘如預算不足,可考慮舊物料再利用’是誰寫的?”
“我寫的。”小王有點不好意思,“我覺得咱們現在搞文化建設,也不能鋪張浪費。”
“你這個思路很好。”劉好仃點頭,“咱們不是要辦多豪華的活動,是要讓大家都覺得‘這是我們的事’。”
正說著,會議室那邊傳來一陣笑聲。
“看來大家已經開始熱絡起來了。”小王笑著說。
兩人走進會議室,裡麵已經坐了幾個人,有行政部的小張、車間班組長老李,還有幾個年輕的員工代表。桌上擺著幾杯水,牆上掛著一塊白板,上麵寫著今天的議題。
“來晚了吧?”小張笑道,“我們剛剛還在討論要不要搞個卡拉ok比賽。”
“彆,千萬彆。”劉好仃擺手,“上次團建唱歌,你們忘了誰唱破音了嗎?”
眾人哄笑起來,氣氛輕鬆了不少。
“今天我們主要做三件事。”劉好仃拿起馬克筆,“第一,確定活動主題與核心理念;第二,規劃流程並分配任務;第三,確認物資清單和宣傳計劃。”
“先說第一個。”小王打開投影儀,“根據調研數據,員工最關心的是歸屬感、溝通渠道和節日活動。”
“所以我們要圍繞這些來做文章。”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三個關鍵詞:團結、歸屬、奮鬥。
“我們不是要喊口號,而是要讓大家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他說,“比如剛才老張提了個建議,說能不能搞個‘車間故事展’?”
“對!”老張立刻接話,“我想講講我剛進廠那會兒的事,那時候連空調都沒有,大夏天熱得像蒸籠。”
“那就把這個變成一個展區。”劉好仃眼睛一亮,“我們可以收集老照片、老物件,甚至讓員工講講自己的故事。”
“聽起來挺有意思的。”小張點頭,“可以做成互動式展板,讓彆人留言評論。”
“對,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牆。”劉好仃指著白板,“接下來就是執行的問題。”
“時間隻有兩周。”小王提醒道,“大家都還有日常工作,怎麼協調?”
“很簡單。”劉好仃拿出一份分工表,“我把任務拆成了策劃組、物資組、宣傳組,每個組都有負責人。”
“我負責物資組吧。”小張主動請纓,“我跟倉庫那邊熟。”
“那宣傳就交給我。”老李說,“我認識幾個寫字好的年輕人。”
“策劃組由我和小王牽頭。”劉好仃最後補充,“每天下班前開個小會,檢查進度。”
“這樣安排合理。”小王在表格上做了標記,“不過得有個時間節點。”
“沒問題。”劉好仃走到黑板前,在角落裡寫下:“文化牆設計初稿完成日: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