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捏著一遝打印紙,紙邊被他翻得有點卷了。窗外的陽光斜照進來,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會議室裡已經坐了幾個人,有行政主管小王、企業文化小組的李娟,還有幾個車間主任。
“今天不講大道理。”劉好仃走進來,順手把門帶上,“咱們聊點實在的。”
有人低聲笑了:“上次你說‘文化不是貼幾句話’,結果牆上全是標語。”
“這次更實在。”劉好仃把資料分發下去,“這是前期調研的數據,你們看看。”
紙上密密麻麻列著員工對文化活動的反饋,有正麵也有負麵,但最顯眼的是兩組數據:參與過文化活動的班組,出勤率平均高出4.7,廢品率低了2.3。
“這不是巧合。”劉好仃敲了敲表格,“文化認同能提升效率,也能增強穩定性。咱們廠乾了快三十年,靠的不是機器,是人。”
一個年輕的主管張偉皺眉:“可這些理念太抽象了,怎麼落地?”
“你問得好。”劉好仃點頭,“所以今天要做的,就是讓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他轉頭看向角落裡一直沒說話的小趙:“你上個月參加了晨會文化分享,說說你的感受。”
小趙愣了一下,抬頭看了看大家,慢慢開口:“其實一開始我也覺得沒啥用,每天念兩句口號誰不會?後來有一次我操作失誤,差點弄壞一塊玻璃,老陳沒罵我,反而幫我檢查設備,還說‘協作比責備更重要’。那時候我才明白,原來文化不是牆上的字,是人和人之間的態度。”
會議室安靜了一會兒,有人低頭翻資料,有人若有所思地點頭。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三件事。”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
文化培訓
激勵機製
執行監督
“先從培訓開始。”他說,“不能光講概念,得用咱們自己的例子。”
李娟舉手:“我在整理案例的時候,寫了一句‘玻璃雖硬,人心需柔’,您覺得怎麼樣?”
劉好仃看了她一眼,笑了笑:“挺好的,就這句,放進手冊裡。”
培訓內容定下來之後,緊接著就是激勵機製。
“預算不多,咱們就得動點腦筋。”劉好仃翻開一份草案,“不搞花裡胡哨的獎金,也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榮譽牌,咱們來點實際的。”
他指著公告欄上剛貼出來的草案:“每月評選‘文化之星’,獎章定製,調休一天。”
“就這麼簡單?”有人嘀咕。
“簡單才好執行。”劉好仃說,“關鍵是讓大家知道,文化不是空話,是有回報的。”
這時候,有個老員工趙師傅在公告欄前站了很久,掏出手機拍了一張照片,發了個朋友圈,配文就一句:“咱也成了文化人。”
會議開完已經是下午,劉好仃正準備離開會議室,張偉追了出來。
“劉哥,我能問問……怎麼才能成為文化推手嗎?”他語氣有點猶豫。
劉好仃停下腳步,回頭看他一眼:“你想做?”
“嗯。”張偉點點頭,“我覺得……這事真的有用。”
劉好仃笑了笑:“行啊,下周一你來參加文化小組的例會,先從協助培訓做起。”
張偉眼神亮了亮,鄭重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