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晨會的鐵皮棚下,手裡拿著一遝紙。天剛亮,風裡還帶著夜裡的涼意,幾個老員工縮著脖子靠在牆邊,眼神有點飄。
“今天講點實在的。”他開口,聲音不大,但足夠讓前排的人聽見,“企業文化不是貼幾句話就完事了。”
有人小聲嘀咕:“說得像真有用似的。”
劉好仃沒搭理那句牢騷,而是翻開手裡的報表,“上個月,二車間三班的廢品率比平均低了1.8,出勤率高出5。知道為什麼嗎?”
沒人回答。
他揚了揚手裡的紙,“他們每天開班前會,先說‘安全第一、協作為本’,然後才開工。這不是口號,是習慣。”
後排一個年輕工人忍不住問:“那跟文化有啥關係?”
“你上班第一天,是不是有人告訴你怎麼戴手套、怎麼站位?”劉好仃反問,“那些都是規矩,可規矩久了就成了習慣,習慣多了,就是文化。”
這回沒人再說話了。
“我再說個事。”劉好仃頓了頓,“上周有個客戶來參觀,走的時候說了一句——‘你們廠子看著舊,但感覺挺有溫度。’”
人群裡有人笑,“咱這連空調都舍不得裝,哪來的溫度?”
“溫度不是空調吹出來的。”劉好仃指了指牆上新貼的文化標語,“是人和人之間互相照應、互相提醒、互相擔責。”
這句話說完,現場安靜了幾秒。
“行了,散會吧。”劉好仃把紙收起來,“該乾嘛乾嘛去。”
人們三三兩兩地散開,幾個老員工還在低聲議論。
“你說這些真能改變啥?”一個矮個子中年工衝旁邊人撇嘴。
“至少人家說了點咱們聽得懂的話。”對方回了一句,“不像以前那些培訓,光喊口號。”
中午飯點,劉好仃在食堂碰到了幾個車間主任。
“劉哥,你說要把文化執行情況納入考核?”一個姓陳的主任皺眉,“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我們這兒抓生產還來不及。”
“我不是要你們加活。”劉好仃夾了一筷子青菜,“我是想讓大家明白,文化不是軟指標,是硬道理。”
“怎麼說?”
“你們看客戶怎麼說的?‘有溫度’。”劉好仃放下筷子,“客戶願意來、願意合作,是因為覺得我們靠譜、守規矩、講信用。這些不是虛的,是實打實的競爭力。”
陳主任低頭扒飯,沒接話。
“這樣吧。”劉好仃拿出手機,“我放段視頻給你們看看。”
屏幕上是上周客戶來訪的畫麵,鏡頭掃過文化牆、員工互動、還有晨會上大家主動發言的樣子。
“你們聽聽這個客戶說什麼。”劉好仃點開音量。
“……整個工廠雖然不算先進,但看得出來管理有序,員工之間配合默契,企業文化氛圍讓我印象深刻。”畫麵裡的客戶笑著豎起大拇指,“這樣的企業,讓人放心。”
視頻結束,食堂裡隻剩碗筷碰撞的聲音。
“你看,不是沒人看到。”劉好仃輕聲道,“咱們做的是玻璃,透亮的材料,就得乾得透亮的事。”
陳主任終於開口:“那績效考核這塊兒,你怎麼打算的?”
“很簡單。”劉好仃從包裡抽出一張表格,“每季度評選‘文化踐行班組’,標準就是:協作度高、問題反饋及時、員工滿意度高。”
“聽起來像搞評比。”
“不是評比,是引導。”劉好仃笑了笑,“你們作為管理者,也得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