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廠區門口,手裡拎著保溫杯,看著早班員工陸續打卡進廠。陽光剛從雲層後探出頭來,照在玻璃廠房的屋頂上,反射出一片銀亮。他眯了眯眼,心裡想著今天晨會上要講的第一句話。
“企業文化不是掛在牆上的口號,是咱們每天上班時踩在地上的那塊磚。”
這話他在心裡念叨了好幾遍,總覺得有點太正式,得改得更接地氣點。比如……
“企業文化不是牆上貼的畫報,是你早上打卡時跟保安老張打的那個招呼。”
嗯,這個好。
他走進車間,空氣中還帶著夜班留下的機油味,但已經有幾個早到的年輕人在換工服了。二車間的趙師傅正蹲在地上檢查設備,見劉好仃走過來,咧嘴一笑:“劉哥,今兒又整啥文化新花樣?”
“晨會分享環節,你得上台說兩句。”劉好仃拍了拍他肩膀,“就講你那天主動留下來搶修的事。”
趙師傅一愣,隨即擺手:“哎喲我哪會講話啊,再說那不就是個小事嘛。”
“小事才值得講。”劉好仃笑著說,“企業文化,就是靠這些小事撐起來的。”
晨會時間到了,車間一角臨時搭了個小台子,音響還是上次表彰大會剩下的。人陸陸續續圍了過來,有站著的、有蹲著的,還有幾個年輕人抱著工具箱沒放下。
劉好仃清了清嗓子:“各位兄弟姐妹,咱從今天開始搞個新規矩——每天晨會前五分鐘,由一位同事分享一個‘我眼中的企業文化’故事。”
底下有人笑:“劉哥,這不是小學生寫作文嗎?”
“寫作文是練筆,咱們這是練心。”劉好仃也不惱,“我先帶個頭。”
他講起了自己剛進廠那會兒的事,那時候還沒自動化生產線,一塊玻璃得幾個人抬著走。有一次他不小心把玻璃摔碎了,滿地都是渣,嚇得腿都軟了。結果老師傅不但沒罵他,還教他怎麼判斷玻璃應力點,怎麼拿穩角度。
“我當時不懂什麼叫‘互助’,現在明白了,就是在彆人跌倒的時候,你不光看熱鬨,你還願意伸手拉一把。”
他說完,底下響起幾聲掌聲,不算熱烈,但也不是敷衍。
接下來是趙師傅上台,他緊張得連話筒都差點握反了。可等他開口講起那次搶修經曆時,聲音反倒穩了下來。
“其實我也沒想太多,就是覺得機器不能停,大家還得乾活。我就多乾了一小時,沒想到你們還記得。”
“我們當然記得。”劉好仃接了一句,“而且以後每個月,都會選出‘文化之星’,讓大家都知道誰做得好。”
趙師傅說完,底下開始有人舉手。一個年輕女工站了起來,說自己最近看到牆上貼了句標語:“玻璃如人,透明為本”,她說以前覺得這話說得太虛,現在想想,可能真的是這個理。
“就像咱做事,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彆藏著掖著,大家心裡都有數。”
她話音剛落,劉好仃帶頭鼓掌,其他人也跟著響起來。
晨會結束,人群散去,劉好仃走到公告欄前,看見那句“玻璃如人,透明為本”被用紅筆圈了一下,旁邊還加了個笑臉。他笑了笑,心想這事兒,還真有點意思了。
第二天中午,培訓室裡坐滿了人,桌上攤著剛發下去的文化手冊。劉好仃和李娟正在組織第一次全員考核。
“這次考的不是背誦,是理解。”劉好仃拿著試卷,“選擇題為主,實在不會的,還可以口試。”
有個老工人皺眉:“我小學都沒畢業,這玩意兒咋弄?”
“沒關係。”劉好仃笑著遞過去一張卷子,“咱們一對一輔導,誰不會問誰,學明白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