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窗邊,手裡端著一杯剛泡好的菊花茶。陽光透過玻璃斜斜地灑進來,在桌麵鋪開一小片暖黃的光斑。他低頭看了看表,九點差五分。
今天要開會。
這次不是分析問題,而是拿出辦法來解決問題——怎麼把一幫人擰成一股繩。
小趙已經把會議室收拾得整整齊齊,投影儀也調試好了。他坐在桌邊,翻看著手裡的彙總報告,眉頭皺得像揉皺的紙團。
“昨晚又熬夜了?”劉好仃走進來,順手把茶杯放下。
“有點緊張。”小趙苦笑,“這回可是真要開始動腦筋了。”
劉好仃笑了笑:“彆想那麼多,咱們就是把大家的想法理清楚,再挑幾個能落地的。”
話音剛落,王師傅叼著煙進來了,身後還跟著幾個線長和班組長。大家陸續坐下,氣氛有些沉。
“老劉,你說吧。”王師傅把煙掐滅,“我們聽著呢。”
劉好仃點點頭,打開了投影儀。
屏幕上出現了一張圖表,是團隊現狀分析的核心數據。溝通主動性、協作意願、技能特長、情緒穩定性……每一項都標出了高低差異。
“這些數字背後,是我們每個人的不一樣。”他說,“有人擅長乾活但不愛說話,有人喜歡提建議但沒人聽,還有人覺得自己被忽略了。”
他頓了頓,繼續道:“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我們沒找到合適的連接方式。”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有人低頭看材料,有人輕輕點頭。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製定一個屬於我們的團隊建設方案。”劉好仃的聲音不急不緩,“不是搞什麼花架子,也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這個團隊的一部分。”
小趙在旁邊記錄,筆尖沙沙作響。
—
討論一開始,就熱鬨了起來。
“我覺得先搞個聚餐吧,輕鬆一點。”有人提議。
“不行不行,太老套了,年輕人不愛這種。”另一個反對。
“那戶外拓展呢?鍛煉一下團隊精神。”
“咱廠裡哪有那個預算?”
“那……車間內部分享會?”
“之前不是搞過一次嗎?效果一般。”
聲音此起彼伏,意見不一。
劉好仃沒有打斷,隻是靜靜地聽著,偶爾記下幾句重點。
等大家說得差不多了,他才開口:“我們先回頭看看,我們到底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他指著屏幕上的“溝通主動性”那一欄:“很多人希望有更多交流機會,但不知道怎麼說。那就說明,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大家願意開口。”
他又點了“協作意願”:“有人願意帶新人,有人喜歡提建議,但沒人組織,沒人引導。那我們就得有個機製,把這些力量調動起來。”
會議室裡漸漸安靜下來。
“所以,活動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他說,“關鍵是能不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
王師傅點了點頭:“那你打算怎麼做?”
劉好仃翻開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都是筆記和草圖。
“第一步,設立‘技術示範員’崗位。”他說道,“一些技能強但不愛說話的人,可以讓他們帶徒弟,用行動代替語言。”
“第二步,建立‘經驗分享角’。”他指著三號生產線附近的一塊空地,“每周安排一次短分享,十分鐘就行,誰都可以講。”
“第三步,啟動‘團隊成長計劃’。”他繼續說,“每個月評一次‘協作之星’,不光看工作表現,還要看有沒有主動幫助彆人。”
“最後,我們還得有一個反饋機製。”他補充,“比如剛才提到的‘心聲角’,我們要讓它變成一個真正的溝通渠道,而不是貼完便利貼就沒下文了。”
會議室裡響起一陣低語,有人點頭,有人若有所思。
—
正說著,小趙忽然插了一句:“那激勵機製呢?總不能光靠表揚吧?”
這個問題問到了點子上。
有人馬上接話:“獎勵也不能太物質化,不然容易變味。”
“也不能太虛,得讓人感受到價值。”
“那要不要設個‘特殊貢獻獎’?”一個年輕的線長提出,“比如誰提出了特彆實用的改進建議,或者在關鍵時刻幫了大忙,就可以評。”
劉好仃眼前一亮:“這個不錯。我們可以把這個獎項納入方案裡,作為鼓勵創新和協作的一種方式。”
小趙趕緊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