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車間的通風口,手裡握著一張寫滿數據的便簽紙。陽光從頭頂的天窗斜斜地灑下來,在他腳邊投下一片不規則的光斑。他低頭看了眼手表——九點整,會議室的門應該已經開了。
“得把預警機製這事兒敲定。”他心裡盤算著,邁步往辦公樓走。風裡夾雜著玻璃切割後的細碎粉塵,落在他的工作服上,像是撒了一層薄鹽。
剛推開會議室門,就聽見小林正對著手機念叨:“對,紅外攝像頭識彆溫度變化……嗯嗯,是的,我們這邊需要技術支持。”
“你這是跟誰通話呢?”劉好仃拉了張椅子坐下。
“技術部的小張。”小林把手機放下,“他說可以幫我們調取部分監控畫麵的數據接口,但得我們這邊先明確要哪些設備的重點監測。”
“那正好。”劉好仃翻開筆記本,“咱們先把預警指標和流程理清楚,再去找他們對接。”
王師傅在角落裡擰開保溫杯喝了口水,開口道:“我這邊整理了一下設備運行異常的聲音分類,像‘喘氣’這種屬於中等風險,還有‘哢噠哢噠’那種可能是軸承磨損,屬於高風險。”
“聽起來像個老中醫把脈。”李姐笑著插話。
“可不是嘛!”王師傅點頭,“這些聲音都是經驗積累下來的,比那些冷冰冰的數據還準。”
“不過也不能光靠耳朵。”劉好仃補充,“咱們得把這些聲音特征轉化為可量化的參數,比如頻率、分貝數之類的,這樣係統才能識彆。”
“那我來負責這部分。”小林主動請纓,“我可以找技術部那邊做一下聲紋分析測試。”
“行。”劉好仃記下,“那你這塊兒也歸入預警指標體係。”
李姐拿出一份表格:“我把環保相關的指標也列出來了,比如廢氣排放濃度、廢水ph值、噪聲等級這些,都按國家標準標了閾值。”
“這個好。”劉好仃點頭,“接下來就是供應鏈方麵的預警指標。”
“我已經做了個初步模型。”他繼續說,“包括供應商交貨延遲率、庫存周轉天數、替代供應商響應時間這些指標。”
“聽著專業多了。”王師傅笑道,“不像我那個‘喘氣電機’這麼土。”
“彆這麼說。”李姐擺手,“預警機製本來就需要軟硬結合,既有技術手段,也有經驗判斷。”
“那就開始整合吧。”劉好仃一揮手,“咱們先把所有指標分類整理出來,然後確定每個指標的觸發閾值和響應流程。”
大家紛紛動手,會議室很快熱鬨起來。便簽紙貼滿了白板,上麵密密麻麻寫著各種數值和關鍵詞。
“我發現一個問題。”小林突然舉手,“有些設備的報警閾值設置得太敏感了,稍微有點波動就會觸發,反而容易造成誤報。”
“沒錯。”劉好仃點頭,“所以我們要設定一個浮動範圍,比如連續三次超過某個值才觸發預警,而不是一次就報警。”
“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做個分級預警。”李姐提議,“一級是提醒級彆,二級是警告,三級才是正式預警。”
“這個思路好。”王師傅立刻跟進,“就像天氣預報一樣,黃色、橙色、紅色預警,層層遞進。”
“那我們就按照這個模式來設計。”劉好仃在本子上畫了個圖,“比如設備溫度超過正常範圍10時發出提醒,超過20時發出警告,超過30時觸發正式預警。”
“那不同類型的危機也要有對應的響應流程。”李姐補充,“比如環保檢查臨近時,提前一周進入二級預警狀態,安排人員自查自糾。”
“對。”劉好仃點頭,“那我們現在就要為每種危機類型製定相應的預警流程。”
會議進行到中午,大家草草地吃了盒飯,又繼續投入討論。
“我覺得還可以加一個自動通知功能。”小林說,“一旦觸發預警,係統能自動發信息給相關負責人,省得耽誤時間。”
“這個建議不錯。”劉好仃記下來,“回頭讓技術部看看能不能實現。”
“另外,預警信息的傳遞方式也得統一。”李姐提醒,“不能一會兒打電話,一會兒發微信,太亂。”
“那就統一用企業內部的通訊軟件。”王師傅建議,“還能留記錄。”
“好。”劉好仃點頭,“那我們就在操作手冊裡寫明預警信息的發布渠道和格式。”
討論一直持續到下午三點,白板上的內容已經密密麻麻,幾乎貼滿了便簽紙。
“現在咱們該模擬測試了。”劉好仃站起身,“找幾個典型場景,看看這套機製能不能準確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