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車間門口,手裡拿著一份名單,腳邊是一個貼著“crisistea”標簽的塑料箱。晨風吹得他褲腳微微飄動,遠處的玻璃幕牆反射著初升太陽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碎金。
培訓結束後的第二天,整個廠區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人開始主動整理崗位上的應急手冊,也有人在休息時討論昨天課堂上提到的案例。劉好仃知道,這是個好時機。
“小林,報名情況怎麼樣?”他一邊翻看名單,一邊問正抱著筆記本跑過來的年輕人。
“劉哥,你猜怎麼著?昨晚十點前就有二十多個人報了名。”小林喘著氣,“還有幾個平時不愛說話的老師傅也寫了申請。”
“哦?看來大家是真把這事當回事兒了。”劉好仃笑了笑,心裡那根緊繃的弦終於鬆了些。
“不過問題也來了。”小林翻開筆記本,“報名人數太多,選拔標準咱得定清楚,不然容易引起爭議。”
“嗯,確實。”劉好仃點點頭,“我們不是選明星員工,是要挑出真正能在關鍵時刻頂上去的人。”
兩人走進會議室時,牆上已經貼好了幾張圖表,上麵標著危機應對小組的職責框架和初步分工設想。李姐也在場,正往桌上擺礦泉水。
“劉哥,我剛剛跟各部門主管都溝通過了,大家都表示支持。”李姐說,“但有幾個部門負責人還是希望自己的人能優先入選。”
“這個可以理解。”劉好仃坐下來,目光掃過桌上的資料,“但我們不能讓‘關係’成為選拔的標準。”
會議一開始,氣氛就有些緊張。畢竟誰都知道,進入這個小組意味著什麼:更多的責任,但也意味著管理層的認可,甚至可能成為未來晉升的重要跳板。
“咱們先統一一下思路。”劉好仃敲了敲桌子,“這個小組不是榮譽勳章,而是責任擔當。我們的目標是在突發狀況下迅速反應、高效處理,而不是搞內部平衡。”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所以,我建議從三個維度來篩選——第一,專業技能;第二,應變能力;第三,責任心。”
“專業技能我們可以看簡曆和過往工作表現,應變能力可以通過模擬測試來評估,而責任心……”小林插話,“就得靠平時觀察了。”
“沒錯。”劉好仃點頭,“接下來幾天,我們會組織一次麵試,設置幾個突發場景,讓大家現場應對。你們覺得如何?”
李姐率先舉手:“我讚成。這樣也能避免主觀判斷,公平公正。”
會議最終達成一致,選拔流程正式敲定。
接下來幾天,廠區裡多了不少“奇怪”的場景。
有人突然在食堂大喊一聲:“停電啦!”然後觀察周圍人的反應;
有人在車間假裝發現漏油,看看誰第一時間去關閥門;
甚至還有人在倉庫門口放了個寫著“緊急疏散”的牌子,結果有員工真的拉響了警報……
當然,這些“惡作劇”都是測試的一部分。
阿浩就是在這次測試中脫穎而出的。他在聽到“設備故障”指令後,第一時間衝到控製台,按照培訓中學到的步驟檢查係統,並迅速聯係維修組。動作乾淨利落,沒有一絲猶豫。
“這小子有點東西。”小林看著監控畫麵,忍不住感歎。
“是啊。”劉好仃也笑了,“腦子轉得快,執行力還強。”
最終,危機應對小組的名單出爐了。十二人,來自不同崗位,有老員工也有新人,有技術崗也有行政人員。
成立儀式那天,劉好仃特意準備了一段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