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筆記本電腦合上,抬頭掃了一眼會議室裡的團隊成員。陽光從百葉窗的縫隙裡漏進來,在桌麵上灑下幾道金線,像是某種無形的刻度,記錄著他們走過的每一步。
“昨天我們已經把問題摸清楚了。”他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溫度控製、顏色偏差、設備兼容性……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但我們得有個方向。”
阿梅坐在他對麵,手裡轉著一支熒光筆,眉頭微皺:“我同意你剛才說的,但具體怎麼改?比如顏色這塊,客戶的標準和我們的質檢標準不一樣,這事兒要不要同步調整?”
“當然要。”劉好仃點頭,“我們不能隻盯著自己那一套,得站在客戶的視角去看產品。就像你說的,‘透亮度’這個詞,客戶理解的是‘亮’,那我們就得在報告裡加個備注說明。”
小周插話:“那是不是還要重新設計質檢表?現在這套用得太久了,連我自己都看膩了。”
“這個可以考慮。”劉好仃笑了笑,“不過咱們先彆急著推倒重來,先做個小範圍試點,看看反饋再說。”
會議桌上響起一陣紙張翻動聲,大家開始各自整理手頭的資料。氣氛比前兩天輕鬆了些,畢竟問題已經浮出水麵,接下來就是想辦法解決它。
“劉哥,”阿梅忽然開口,“你覺得這次優化之後,咱們的產品能不能打進歐洲高端市場?”
劉好仃愣了一下,隨即笑道:“你想多了吧?咱這不是做出口貿易,是紮紮實實做質量提升。不過嘛——”他頓了頓,“要是真能把這些問題都搞定,說不定還真有機會。”
這句話讓整個會議室安靜了幾秒,仿佛大家都突然意識到,這不隻是一個簡單的工藝優化項目,而是一次可能改變命運的機會。
“那咱們就認真乾吧。”小周拍了下手,“我可不想再被複印機氣死。”
眾人哄笑起來,氣氛一下子活躍了不少。
“方案得先分塊兒定下來。”劉好仃一邊說著,一邊在白板上畫了個流程圖,“第一部分是生產工藝優化,包括溫度控製、鍍膜工藝、材料配比這些;第二部分是質量檢測體係升級,重點放在客戶體驗和內外標準統一;第三部分是設備改造和資源調配,這部分小周你多擔點。”
“沒問題。”小周點頭,“我已經聯係過供應商那邊,局部改造的技術員下周就能過來。”
“很好。”劉好仃繼續說道,“那我們先把每個模塊的目標列出來,然後細化到具體操作步驟。”
阿梅翻開筆記本,指著上麵密密麻麻的條目:“我覺得溫度控製這塊,可以考慮引入自動溫控模塊,雖然成本高點,但長期來看更穩定。”
“我也支持。”另一個技術骨乾接話,“人工判斷誤差太大,尤其夜班的時候,誰困了都容易出錯。”
“那就先裝一台試試。”劉好仃記下建議,“如果效果不錯,後麵再推廣。”
“顏色偏差的問題,我有個想法。”阿梅又開口,“我們可以定期邀請客戶參與質檢流程,讓他們親眼看到我們是怎麼測色號的,這樣也能減少誤解。”
“這個主意有意思。”劉好仃眼前一亮,“客戶參與質檢,不僅能增強信任感,還能讓我們更了解他們的需求。”
“不過得安排專人對接。”小周補充,“不然容易流於形式。”
“那就由你來牽頭。”劉好仃直接點了將,“你跟客戶打交道比較多,也最了解他們的脾氣。”
小周苦笑著點頭:“行吧,我認命。”
會議室裡又是一陣笑聲。
“資源方麵呢?”阿梅問,“有些環節需要增加人手或者采購新設備,預算夠嗎?”
“這個問題我昨晚想過了。”劉好仃打開電腦,調出一份表格,“我們先把所有需求分類,優先級高的先安排,低的緩一緩。像溫控模塊這種關鍵部件,先裝一台,其他等後續評估結果再決定。”
“人員方麵確實有點緊張。”小周皺眉,“最近生產任務不輕,抽不出太多人專門負責優化。”
“那我們就內部調配。”劉好仃說,“比如把經驗豐富的老員工調去帶新人,既能緩解人手壓力,又能提高整體水平。”
“聽起來可行。”阿梅點頭,“但得提前做好培訓計劃,不能影響正常生產。”
“這個你們自己定。”劉好仃揮揮手,“隻要不影響進度,你們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