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風從廠區東側吹來,帶著一股金屬與玻璃混合後的微涼氣息。阿梅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抱著一摞紙,眉頭微皺。她剛把調研報告整理完,結果發現小周和老李已經在裡麵吵上了。
“用現成的係統多省事!”小周一邊說一邊在白板上畫了個流程圖,“咱們又不是軟件公司,沒必要自己開發。”
“可萬一哪天平台不支持了呢?”老李坐在角落裡,語氣堅定,“內部開發雖然慢點,但數據安全有保障。”
劉好仃推門進來時,正好聽見這句。他沒急著打斷,而是走到會議桌前,拿起桌上一杯還溫熱的茶,喝了一口。
“你們兩個說得都有道理。”他放下杯子,目光掃過兩人,“但我們現在要的是效率,不是完美。”
王姐靠在椅子上,輕輕歎了口氣:“其實大家都是想把事情做好,隻是方向不一樣。”
“那我們就先定一個方向。”劉好仃打開筆記本,翻到空白頁,“先做試點,選兩個供應商試運行這套追蹤機製。如果可行,再決定要不要接入外部係統。”
小周一聽,立刻點頭:“我可以負責對接。”
“我來梳理評分邏輯。”老李也鬆了口。
阿梅在一旁默默記下,心裡忽然覺得,這場爭論好像也不是壞事。
第二天上午,會議室比昨天更熱鬨了些。
牆上貼著一張大表,上麵是三個核心問題:信息不對稱、數據記錄混亂、供應商標準缺失。旁邊還貼著每個人寫的建議條,五顏六色的便簽紙像一場小型展覽。
“我們得先分清楚輕重緩急。”劉好仃站在白板前,手裡拿著一支馬克筆,“哪個問題最影響生產節奏?”
“信息傳遞斷層。”阿梅毫不猶豫地回答,“采購下了單,倉儲不知道,生產缺料,最後客戶催貨。”
“對。”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優先級1:信息閉環”。
接著他又問:“第二個嚴重的問題是什麼?”
“供應商交貨不穩定。”老李指著自己的表格,“特彆是b廠,延遲三次,還有一次發錯材料。”
“那就排第二。”劉好仃寫下“優先級2:供應商履約評估”。
小周舉手:“第三個是不是該解決數據記錄方式?”
“沒錯。”劉好仃點頭,“這是基礎工作,不能忽視。”
阿梅看著那張表,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現在就開始打分,但沒有獎懲機製,會不會流於形式?”
“這個問題提得好。”劉好仃笑了笑,“評分不是為了好看,是要推動改變。”
他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字:“聯動獎懲機製”,然後抬頭說:“誰願意牽頭起草這部分?”
阿梅舉起手:“我可以。”
“行。”劉好仃合上本子,“那我們就分頭行動,兩周內出個初步方案。”
幾天後,會議室變成了一個臨時作戰室。
桌上擺著幾台筆記本電腦,牆邊堆著打印出來的數據分析表,還有幾張畫滿箭頭和符號的草稿紙。小周正在調試一個簡單的追蹤界麵,老李則在核對評分規則的權重設置。
“這個分數怎麼算?”王姐湊過來問。
“比如準時率占30,質量合格率占40,服務響應占20,付款及時占10。”老李解釋道。
“聽起來有點像考試評分。”王姐笑了一下,“不過這樣確實能看出來誰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