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風從廠區東頭吹過來,帶著一絲金屬冷卻後的餘溫。劉好仃坐在辦公室裡,手裡拿著一杯已經涼透的茶,眼睛卻盯著電腦屏幕上的數據表格。那是一張彙總了近兩周“每日環保確認表”提交情況的統計圖,顏色五花八門,像極了小時候過年時貼在玻璃窗上的彩紙。
他眯著眼睛看那些紅色的標記點,那是異常記錄集中的區域。
“小王。”他開口叫了一聲,聲音不大,但穿透力十足。
門外的小王應聲推門進來,手裡還拿著剛打印出來的分析報告。
“你看這個。”劉好仃把鼠標一推,“我們培訓手冊改得再細,操作上還是亂七八糟。”
小王湊過去一看,果然,有些班組的異常上報寫得像是日記,有的乾脆隻寫“正常”,連個理由都沒有。
“他們不是不懂標準,是根本沒當回事。”小王皺眉,“就像……就像我們小時候寫作業,知道怎麼做,但就是懶得按格式來。”
劉好仃笑了笑:“你這比喻倒是貼切。”
兩人沉默了一會兒,辦公室裡的空調發出輕微的嗡嗡聲,窗外偶爾傳來幾聲叉車倒車的提示音。
“這樣下去不行。”劉好仃終於開口,“設備沒問題,流程也清晰,問題出在人這兒。”
“您意思是……要再培訓?”小王試探地問。
“不光是培訓。”劉好仃搖頭,“是意識。”
會議室裡坐了幾個人,都是之前參與手冊製定和試點推進的技術骨乾。大家圍成一圈,桌上擺著筆記本、資料、還有幾杯還沒喝完的咖啡。
劉好仃走進來的時候,大家立刻安靜下來。
“今天咱們不開會,聊聊天。”他一邊坐下一邊說,“你們誰願意先說說,你覺得這些異常記錄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
沒人說話,氣氛有點沉。
李師傅率先開口:“我覺得吧,很多工人覺得環保這事跟自己沒關係,反正又不是我開爐子,也不是我關閥門,隻要不出事就行。”
“對,我也注意到了。”小王接話,“有些老師傅甚至覺得,‘以前都沒事,現在搞得這麼複雜乾啥?’”
“還有人跟我說,‘環保檢查才三天熱度,過一陣子肯定又要鬆下來。’”另一個技術員補充。
劉好仃聽完點點頭,拿起筆在本子上記下幾個關鍵詞:習慣、認知、僥幸心理。
“這不是製度的問題,是態度的問題。”他說,“我們講了一堆流程,但他們心裡沒把這事當回事。”
“那怎麼辦?”有人問。
“我們要做的,不是教他們怎麼操作,而是讓他們明白,為什麼必須這麼做。”
會議室裡一時安靜下來。
“比如呢?”李師傅問。
“比如——”劉好仃頓了頓,“你們還記得上次那個老工人寫的那句嗎?‘冷卻塔水溫偏高,可能影響處理效率。’他不是隨便寫的,是他真發現了問題。這種人,我們要多一點。”
大家都點頭。
“所以接下來的工作重點,不是繼續改手冊,而是改變人的想法。”
“那培訓內容是不是也要調整?”小王問。
“當然。”劉好仃看著他,“你負責整理一份問題清單,不是那種考試題,而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例。我們要用這些故事,讓每個人都知道,環保不是任務,是我們吃飯的本事。”
小王認真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一早,劉好仃就站在車間門口,手裡拿著最新版的《環保執行手冊》。
他翻開封麵,看到上麵那道紅色的痕跡,忽然笑了。
“這玩意兒還得改。”
他轉身對身後的老張說:“你知道嗎?真正的改變,不是知道,而是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