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食堂門口,手裡還攥著那本被翻得邊角都翹起的筆記本。外麵的陽光比前兩天更亮了些,風也大了點,吹得他額前的幾縷白發在臉上掃來掃去。
他眯著眼,看著幾個工人從食堂裡走出來,手裡還拿著沒吃完的飯盒,一邊走一邊低聲議論著什麼。
“劉哥,這事兒真能行?”小王不知什麼時候跟了過來,手裡端著兩杯茶,遞了一杯過來。
劉好仃沒接話,隻是把筆記本翻到最新一頁,那頁紙上畫著一個歪歪扭扭的流程圖,旁邊還寫著一行字:“數據不是負擔,是方向。”
他抿了口茶,苦味在舌尖打了個轉,慢慢回甘。
“你有沒有發現,培訓雖然有效,但信息傳著傳著就變了味?”他忽然開口。
小王愣了一下,點點頭:“是啊,有時候我講得口乾舌燥,結果第二天聽彆人複述,差點沒聽出是我說的。”
“問題不在他們,”劉好仃輕輕敲了敲筆記本,“是我們沒把信息標準化。今天老李說的是一套,明天老張記的是另一套,數據一亂,執行就亂。”
小王低頭看了看手裡的茶杯,若有所思。
“你有沒有想過,”劉好仃繼續說,“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操作記錄下來,做成電子表格,或者……”他頓了頓,像是在找一個合適的詞,“……做成一個可以隨時查看、隨時更新的係統,是不是就能避免這種混亂?”
小王眼睛一亮:“你是說……數字化?”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劉好仃笑了笑,“但我隻知道,光靠人腦記、靠嘴說,遲早要出事。”
他想起昨天那場突發的設備故障。
當時除塵器突然停機,沒人第一時間上報,等發現的時候已經超標排放了十幾分鐘。事後查記錄,三個班組的值班記錄各不相同,有的說早就發現了,有的說剛出問題,還有人說壓根沒人通知。
“要是有個係統,能實時顯示設備狀態,能自動記錄異常情況,是不是就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劉好仃說著,語氣漸漸堅定。
小王點點頭,但隨即又皺起眉頭:“可這事兒……得花錢吧?而且員工能接受嗎?”
“當然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劉好仃擺擺手,“我們可以先從最簡單的做起,比如把每天的環保確認表做成電子表格,用手機掃碼填寫,這樣數據就能統一,也能隨時查。”
小王聽得眼睛都亮了:“這倒是可行!而且成本也不高。”
“對,先做小的改變,讓大家慢慢適應。”劉好仃喝了口茶,眼神望向遠處的車間,“等他們發現這樣更方便、更高效,自然就願意繼續往前走了。”
“那你打算什麼時候提出來?”小王問。
“就現在。”劉好仃合上筆記本,轉身朝會議室走去。
會議室裡,幾位管理層正圍坐在長桌前,看到劉好仃進來,有人抬了抬頭,有人還在低頭翻資料。
“劉師傅,又有什麼新想法?”一位年長的主管笑嗬嗬地問。
劉好仃沒急著坐下,而是把筆記本攤開,翻到那頁畫著流程圖的紙,推到桌子中央。
“我想推動一項改變。”他說,“從數據入手。”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
“你是說……搞數字化?”有人皺起眉頭。
“不是一下子上大係統,”劉好仃解釋道,“而是先從一些小的數字化工具開始,比如電子台賬、掃碼報修、手機填寫環保確認表。這些操作簡單,成本低,而且能立刻看到效果。”
“可我們以前都沒搞過這些,員工能適應嗎?”另一位主管提出疑問。
“他們不是不能適應,是沒機會去適應。”劉好仃看著大家,“就像我們以前培訓環保流程的時候,很多人一開始也覺得麻煩,可現在呢?他們已經開始主動去問‘這樣做合不合標準’了。”
會議室裡有人輕輕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