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攥著那支用得有些發舊的鋼筆。窗外的風比前兩天小了些,陽光透過玻璃斜斜地灑在會議桌上,照出幾道歪歪扭扭的光痕。
他深吸一口氣,推門而入。
會議室裡已經坐了幾個人,都是生產、環保和倉儲幾個關鍵部門的負責人。大家看到他進來,有人點頭示意,有人還在低頭翻資料。
“今天開這個會,是想把咱們廠裡的技術現狀理一理。”劉好仃一邊說,一邊從文件夾裡抽出幾張紙,放在桌上,“上回那個除塵器的數據異常,其實不是個例。”
他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很平靜,但眼神卻透著一股子認真勁兒。
小王坐在角落裡,正低頭在筆記本上寫著什麼。聽到這話,他抬起頭來,輕輕點了點頭。
“我這兩天調了近三年的設備維護記錄。”劉好仃繼續說,“發現一個問題——我們有十幾台老設備,故障頻率明顯上升,維修周期也越來越長。”
他頓了頓,把一張表格推到桌中央。
“這不是簡單的老化問題,而是係統性風險。”他說,“一旦某個關鍵節點出問題,整個流程都會受影響。”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
“那你想怎麼解決?”一位中年主管開口問。
“先不急著解決。”劉好仃笑了笑,“我想先把家底摸清楚,看看我們到底缺什麼、卡在哪。”
他翻開自己的筆記本,在第一頁畫了個簡略的技術架構圖,上麵標出了生產設備、數據采集點、信息傳輸路徑以及最終的管理平台。
“我們現在的情況,有點像‘各自為政’。”他說,“環保係統的數據是一套格式,生產的又是一套,倉儲那邊乾脆還是手寫的台賬。”
他指著圖表上的幾個斷點,“這就像幾個人說話都不在一個頻道上,你說東,我說西,最後誰也不知道對方到底要啥。”
小王忍不住插了一句:“確實,上次我整理環保確認表的時候,光是不同班組的寫法就不一樣,還得重新歸類。”
“這就是我說的數據孤島。”劉好仃點點頭,拿起筆,在紙上寫下四個字:數據孤島,還特意用紅筆圈了起來。
他抬頭看了看眾人,“如果我們連自己每天都在乾啥都搞不清楚,談數字化轉型就是空話。”
會議室裡有人輕輕歎了口氣。
“所以今天的任務很簡單。”劉好仃收起筆記本,“我們一塊兒梳理一下各部門目前使用的係統、工具,還有遇到的實際困難。然後,我們再想想,哪些地方最需要改變。”
他說完後,環視了一圈會議室。
“你們誰先來?”
氣氛一開始有些沉悶,但隨著幾位負責人陸續開始彙報各自部門的情況,討論漸漸熱烈起來。
有的提到設備老舊導致數據采集不穩定;
有的抱怨係統之間不能互通,每次做報表都要手動彙總;
還有的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不是不想用新東西,是根本不知道怎麼用。”
劉好仃一邊聽一邊記,時不時還會追問幾句細節。
“比如你說的那個除塵器狀態監控,是不是經常靠人工巡檢?”
“對,因為沒有實時數據反饋,隻能靠人去看。”
“有沒有考慮過加裝傳感器?”
“想過,但預算一直沒批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