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的玻璃門被推開時,劉好仃正站在窗邊發呆。陽光從對麵樓頂斜射下來,在他的後腦勺上打了個小光圈,像是給他加了道“主角光環”。他沒回頭,隻是輕聲說了句:“來了?”
“嗯。”小王應了一聲,把筆記本電腦放在桌上,“我把南美和非洲的數據都整理好了。”
老張也進來了,手裡拎著兩杯咖啡,一杯放到了劉好仃麵前,另一杯自己端著喝了一口,皺眉道:“這機器今天又抽風,糖給多了。”
“那正好提神。”劉好仃笑了笑,轉過身來,目光掃過桌上的資料。會議桌上攤開的地圖上,幾個國家被紅筆圈了出來,像是一群正在等待被點亮的城市。
“昨天我們說要優先突破,”他說,“今天就來定個具體方向。”
小王點點頭,打開電腦調出圖表:“目前來看,巴西那邊的問題主要是物流周期長,庫存壓力大;哥倫比亞是標簽看不懂,操作流程混亂;非洲那邊更複雜,信息更新慢,反饋機製幾乎為零。”
“所以問題不是單一的。”劉好仃接過話頭,“是文化、物流、支持三方麵都有短板。”
“那咱們得先解決哪個?”老張問。
“三個都重要。”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形,“文化適配讓我們說得對,物流協同讓貨送得準,本地支持讓客戶用得好。缺哪一條,市場都站不穩。”
小王看著那個三角形,若有所思:“你是想搞一個‘鐵三角’策略?”
“差不多。”劉好仃點頭,“但不能一口吃成胖子。得先選個地方試水。”
“那你傾向哪個?”老張問。
“巴西。”劉好仃毫不猶豫,“物流雖然慢,但工業需求增長快,隻要打通渠道,後續機會不小。”
“那非洲呢?”小王追問。
“非洲是個長期戰場。”劉好仃靠在椅子上,“不是一錘子買賣的地方,需要耐心打磨。但我相信,隻要我們願意聽,總能聽見回聲。”
這句話讓會議室安靜了幾秒,連窗外的風聲都顯得格外清晰。
“那接下來怎麼做?”老張打破沉默。
“第一步,確定開拓順序。”劉好仃指著地圖,“先攻巴西,三個月試點期,數據達標後再考慮擴展到哥倫比亞,最後再看非洲情況。”
“第二步?”小王繼續問。
“第二步,建立本地協作小組。”劉好仃翻開筆記本,指著一頁記錄,“上次泰國那個女工改模板的事兒給了我們啟發——讓他們自己參與編寫材料,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接受。”
“聽起來不錯,但怎麼執行?”老張撓頭。
“簡單。”劉好仃說,“讓市場部牽頭,編製一本《國際拓展文化手冊》,內容包括各國節假日、禁忌、溝通禮儀這些實用信息。同時,每個試點市場都要組建本地員工協作小組,負責優化操作流程和培訓材料。”
“那物流呢?”小王問。
“物流這塊兒,我跟供應鏈那邊溝通過了。”劉好仃喝了口咖啡,“他們願意配合調整運輸安排,優先保障試點市場的供貨節奏。同時,我們也會設立臨時聯絡人機製,確保信息傳遞及時。”
“聽起來很全麵。”小王翻了翻手裡的資料,“那我們現在是不是該開始製定具體的策略模板了?”
“沒錯。”劉好仃點頭,“你們先按這三個方向梳理一下,我這邊同步準備一份初步框架。”
小王和老張對視一眼,立刻開始分工。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窗外的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會議室裡亮起了燈。燈光照在白板上的三角模型上,像是給它鍍了一層銀邊。
“你這個模型真挺有意思的。”小王一邊敲鍵盤一邊說,“感覺不隻是策略,更像是種方法論。”
“其實很簡單。”劉好仃笑了笑,“就是把複雜的事情拆開來,一件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