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會議室的主位,手裡拿著一支筆,筆尖在紙上畫著圈,像在思考,又像在等待什麼。窗外陽光正好,斜斜地灑進會議室,把牆上的便利貼映得五顏六色,像是貼滿了彩色的小星星。
小林抱著一疊資料進來,順手把門關上,“劉哥,客戶分級表我已經整理好了,不過……銷售部那邊好像還有點意見。”
“哦?”劉好仃抬起頭,嘴角微揚,“說說看,這次是嫌分得太細,還是太粗?”
“都有。”小林把資料放在桌上,“老李說我們把重點客戶劃得太窄,怕得罪大客戶;阿芳又覺得普通客戶太多,怕服務不過來。”
“嗯。”劉好仃點點頭,隨手翻了翻資料,“那我們先彆急著下結論,先把客戶心理節點和反饋頻率對應起來。”
小林坐下來,打開筆記本,“你是說,先按客戶在五個階段的表現來分類?”
“對。”劉好仃拿起白板筆,在白板上寫下“谘詢、猶豫、收貨、使用、售後”,然後在每個詞旁邊畫了一個小人,小人頭上還畫了不同的表情。
“你看,客戶在不同階段,情緒是不一樣的。”他指著“猶豫”旁邊那個皺眉的小人,“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信心,而不是催單。”
小林忍不住笑出聲,“你這畫風也太卡通了。”
“卡通歸卡通,但意思清楚。”劉好仃笑著把筆放下,“我們不是在做藝術展,是在做客戶關係。”
小王和阿芳陸續進來,會議室的氣氛很快熱鬨起來。
“我覺得重點客戶應該是高價值+高頻互動的。”小王先開口,“比如那些不僅買得多,還經常提建議的。”
“那潛力客戶呢?”阿芳問。
“是那些增長趨勢明顯,但投訴率低的。”劉好仃補充,“比如最近三個月訂單量持續上升,但幾乎沒提過負麵意見。”
“那普通客戶呢?”老李終於開口,語氣裡帶著點不滿。
“普通客戶不是不重要。”劉好仃語氣平靜,“隻是他們的需求比較穩定,我們可以用標準化流程來處理。”
“可問題是,”老李皺眉,“怎麼保證標準化流程不會讓他們覺得被冷落?”
“這就需要我們設定好響應時間。”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重點客戶:1小時內響應;潛力客戶:4小時內響應;普通客戶:24小時內響應。”
“這時間會不會太緊了?”阿芳擔心地問,“我們人手本來就不夠。”
“所以我們要開發一個內部客戶管理係統。”劉好仃轉過身來,“係統會自動提醒每個人負責的客戶反饋,這樣就不會遺漏。”
“聽起來不錯。”小王點頭,“那這個係統誰來設計?”
“我來。”劉好仃笑著說,“我這兩天就在電腦上畫原型圖,你們可以提建議。”
小林在一旁記錄,突然指著一頁資料說:“劉哥,這裡有個客戶,備注寫著‘連續五次購買x187,但從未參與過回訪’。”
“哦?”劉好仃接過資料看了看,“張工?西北那邊的?”
“對,項目現場那邊的。”
“那他應該就是我們要找的試點客戶之一。”劉好仃把名字圈了出來,“這種客戶,下單頻繁,但幾乎沒有互動,說明我們服務不到位,也說明他可能隻是習慣了被動接受。”
“那我們要怎麼服務他?”小林問。
“先了解他的偏好。”劉好仃翻開自己的筆記本,“比如他喜歡什麼溝通方式,有沒有技術問題需要支持,有沒有合作建議想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