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門口,手裡拎著一遝打印出來的質檢數據,眉頭擰得像個麻花。他剛準備推門進去,就聽見裡麵傳來小林的聲音:“這數據格式也太亂了吧,exce都快被我玩出花來了。”
阿芳坐在電腦前,頭也不抬地回了一句:“你這是玩exce,我們這是在救廠子。”
小林歎了口氣:“我這不是在努力嘛,剛把時間線對齊了,結果發現記錄方式還五花八門,有的寫‘輕微發霧’,有的寫‘有點蒙’,這怎麼分析啊?”
“你這是第一次做數據清洗,習慣就好。”阿芳說著,把一疊紙質檢測表遞過去,“劉哥讓我把這些掃描存檔,你順手也導入係統吧。”
小林接過那疊紙,翻了幾頁,苦著臉說:“這都快成古籍了,上麵還有咖啡漬,還有油墨模糊的……”
“那也是數據。”阿芳翻了個白眼,“你要是覺得輕鬆,下次我多給你幾疊。”
劉好仃推門進來,手裡那遝紙啪地往桌上一放:“吵什麼吵?你們這是在整理數據,不是在吵架。”
“劉哥,這數據真的太難搞了。”小林舉起一張表,“你看這個,寫的是‘玻璃邊緣有點毛’,我怎麼量化?毛多少算毛?”
“那就去現場看看,實物比數據靠譜。”劉好仃坐下,打開電腦,“阿芳,你那邊掃描完了嗎?”
“快了,最後一份。”阿芳點開掃描儀,“不過我發現個奇怪的東西,一份蓋著‘待複檢’的報告,但後麵沒結果。”
“待複檢?那不是得有個處理單嗎?”劉好仃皺眉。
“沒找到。”阿芳把那份報告夾進自己的筆記本,“我回頭再查查。”
小林一邊敲鍵盤一邊嘀咕:“這數據清洗比上班還累。”
“你這是在學東西。”劉好仃一邊看屏幕一邊說,“你現在多花點時間,以後少走彎路。”
“我這不是在彎路上狂奔嘛。”小林苦笑。
阿芳忽然停下敲鍵盤的手,指著屏幕說:“你們看這個,原料a最近兩批的粒徑分布好像有點不對勁。”
劉好仃湊過去一看,果然,曲線偏移得有點明顯:“這得找倉儲組看看,這兩批砂料用在哪兒了。”
“我這就聯係他們。”阿芳立刻撥通電話。
小林一邊運行腳本一邊問:“劉哥,你說我們這樣查,真的能找到問題源頭嗎?”
“當然能。”劉好仃語氣堅定,“問題不會自己跑出來,但數據會說話。”
“可我這腳本老是報錯。”小林一臉愁容。
“你這腳本寫得是有點問題。”劉好仃湊過去,“這裡應該用pandas的erge方法,不是用for循環。”
“我這不是剛學嘛。”小林無奈,“我連python環境都差點沒搭起來。”
“慢慢來,彆急。”劉好仃拍拍他肩膀,“你現在每解決一個問題,都是在給自己攢經驗。”
阿芳掛了電話,回過頭:“倉儲組說這兩批砂料主要用在了第三批和第五批生產線上。”
“那這兩批產品的質檢數據呢?”劉好仃問。
小林立刻調出數據:“第三批確實有透光率下降的問題,第五批倒是正常。”
“這說明什麼?”劉好仃問。
“說明問題可能和砂料有關,但不一定全是因為砂料。”阿芳分析道,“第五批雖然用了同一批砂料,但可能其他因素抵消了影響。”
“對。”劉好仃點頭,“所以不能隻看一個變量,得綜合分析。”
小林忽然指著屏幕說:“等等,我發現個事,第三批生產前兩天,倉庫監控裡有個搬運工換了兩個原料桶的位置。”
“這也能看出來?”阿芳驚訝。
“我剛截了圖。”小林調出視頻片段,“你們看,他把原本標號a3的桶,放到了a5的位置。”
“這會影響什麼呢?”劉好仃眯起眼。
“如果生產流程是按標簽來操作的,那可能就會出錯。”小林說,“比如原本應該用a3的,結果用了a5的,但a5的砂料可能粒徑更粗。”
“這得查清楚。”劉好仃立刻撥通倉儲組電話,“你們那邊有沒有記錄原料桶更換位置的情況?”
電話那頭沉默了幾秒:“好像沒這方麵的記錄。”
“那就查監控。”劉好仃掛了電話,轉頭對小林說,“你把這段視頻備份一下。”
“已經存好了。”小林點點頭。
阿芳忽然想起什麼:“劉哥,我剛翻資料的時候,發現上周三那天的冷卻塔檢修記錄裡,有一份‘待複檢’的報告,但沒後續。”
“冷卻塔檢修?”劉好仃皺眉,“那天是不是正好是第三批產品生產的時候?”
“是的。”阿芳點頭,“我覺得這事有點蹊蹺。”
“那就一起查。”劉好仃站起身,“問題不會單獨出現,都是連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