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坐在會議室裡,手裡捏著一支紅色白板筆。陽光從窗外斜照進來,在桌麵投下一道長長的光影,像是某種無聲的提醒:彆停在原地。
昨天他們走訪了幾家門店,帶回了不少信息。阿芳整理的反饋資料堆在桌上,小王帶來的銷售數據表還帶著打印機的餘溫,小林那本厚厚的競品分析筆記本攤開著,上麵畫滿了各種草圖和箭頭。
“今天我們不談質量。”劉好仃開口,“我們要談的是——怎麼讓彆人知道我們變了。”
氣氛比昨天輕鬆了些,但也多了幾分認真。大家都知道,這不是一次簡單的頭腦風暴,而是要拿出初步方案來。
“先看市場趨勢。”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輕奢、定製、環保、顏值。”
“這些詞聽起來像廣告語。”小王笑著翻了翻手裡的資料,“但它們確實代表了現在的消費偏好。”
“那就把我們的產品,說得像點樣子。”劉好仃轉身麵對大家,“玻璃不是冷冰冰的建材,它可以是空間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阿芳點頭:“我這兩天整理客戶留言,發現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玻璃能做什麼。他們一提玻璃,就是‘怕碎’‘太冷’‘不好搭配’。”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改變玻璃本身,而是改變它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劉好仃拿起筆,在“顏值”旁邊畫了個問號,“比如包裝設計、宣傳語言、展示方式。”
“我覺得‘場景化命名’是個不錯的方向。”小林突然插話,“比如‘光影藝術牆’‘極簡空間鏡麵’這些名字,聽起來更有畫麵感。”
“對,這可以作為第一批試點項目。”劉好仃點頭,“還有定製圖案,雖然我們現在還沒完全準備好,但可以先做小範圍測試。”
會議繼續推進,討論逐漸細化。阿芳負責產品定位調整部分,她開始整理出幾套不同的表達風格,準備下周提交初稿。
小王則負責促銷活動優化。他一邊翻銷售數據,一邊嘟囔:“咱們之前的促銷活動太老套了,打折、滿減、贈品……都是套路。”
“現在的人買東西,不隻是圖便宜。”劉好仃接過話,“他們想要的是參與感、獨特性、情感連接。”
“那你意思是?”小王抬頭。
“我們可以試試‘主題限量款’,配合一些互動活動。”劉好仃說,“比如讓消費者自己選圖案,或者結合節日推出限定色。”
小林聽得眼睛發亮:“還可以搞個‘玻璃牆麵創意大賽’,讓大家上傳自己的設計,入圍的還能量產,這樣既有話題又有用戶參與。”
“不錯。”劉好仃笑了,“這個可以加進去。”
阿芳記下這些想法,忽然想到什麼:“我們是不是也該有個快速響應機製?比如每次活動結束後,都能收集一線反饋,看看哪裡做得好,哪裡需要改。”
“嗯。”劉好仃點點頭,在白板上寫下“客戶反饋快速響應機製”,“這個很重要,不能隻靠感覺做事。”
他回頭看著大家:“我們要變成一個會呼吸的團隊,而不是一台隻會運轉的老機器。”
氣氛活躍起來,連一向沉默的老李都開始發言:“我覺得,咱們可以從門店開始,每天收一點客戶的直接評價,哪怕是一句話也好。”
“對。”阿芳補充,“隻要堅持下來,慢慢就能看出趨勢。”
會議一直持續到中午,每個人都有了明確的任務方向。
午休時間到了,大家陸續起身收拾東西。劉好仃卻還在翻那份家裝風格變化趨勢報告,眉頭微皺。
“劉哥,你又不去吃飯?”阿芳走過來。
“等會兒。”他頭也不抬,“我再看看這份數據。”
阿芳沒再多說什麼,隻是順手給他倒了杯水,放在桌邊。
他喝了口,繼續翻頁。報告中提到,近年來年輕人更傾向於“可變式家居”——也就是可以根據需求自由組合、變換功能的空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