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指著一張趨勢圖:“特彆是‘光影藝術牆’這個概念,搜索指數漲了五倍。”
“而且我們發現了一個規律。”阿芳接著說,“凡是參與過體驗的人,下單意願明顯增強。”
劉好仃點頭:“這就是‘參與即信任’。”
“那接下來呢?”小林問,“加大推廣?還是優化體驗?”
“都要。”劉好仃翻開筆記本,“但我建議調整資源分配——把更多預算放在內容共創上,而不是傳統廣告。”
“什麼意思?”阿芳不太明白。
“就是讓客戶自己講我們的故事。”劉好仃解釋,“我們提供工具、平台、獎勵機製,讓他們成為品牌的傳播者。”
“就像短視頻挑戰賽那樣?”小林反應快。
“沒錯。”劉好仃笑了,“但這次我們要更係統化。比如設立‘創意牆麵大賽’,每月選出優秀作品,做成限量版產品上線銷售。”
“哇,這樣客戶不僅參與,還能變成設計師!”阿芳興奮地說。
“甚至能帶貨。”小林補充,“如果哪個作品賣得好,設計者還能拿分成。”
劉好仃看著他們越說越起勁的樣子,心裡踏實了許多。
他知道,這條路走得慢,但走得穩。
彙報那天,劉好仃帶著精心準備的ppt走進會議室。
管理層坐在長桌對麵,表情嚴肅。
“劉工,我理解你們的想法。”市場部負責人推了推眼鏡,“但這些互動活動,短期內很難看到收益。”
“是的。”劉好仃點頭,“但從長遠看,它建立的是品牌的情感價值。”
他調出一頁幻燈片,上麵是一個年輕女孩在社區展示點拍照的畫麵。
“這位姑娘自發分享了我們的內容,她的粉絲有三萬多人。這種真實的傳播,比我們投廣告更有力。”
“可你怎麼保證這樣的案例能複製?”財務主管問。
“我們不複製,我們引導。”劉好仃語氣堅定,“通過機製設計,讓更多人願意參與、願意分享。這不是一次促銷,而是一場品牌認知的重塑。”
會議室內沉默了幾秒。
最後,市場部負責人點點頭:“可以先在深圳試點,看看效果。”
劉好仃起身告辭,走出會議室時,走廊裡陽光正好。
他靠在窗邊,望著樓下那麵掛著樣品玻璃的牆,光斑在上麵跳躍,像是某種信號。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阿芳發來的消息:
“那個博主‘出租屋改造指南’剛剛私信我們了,說想合作一期視頻。”
劉好仃笑了笑,回複了一句:“告訴他,我們歡迎共創。”
他抬頭望向遠方,樓群之間,有一塊玻璃正反射著耀眼的光。
那光,落在了他的鏡片上。
一閃,就沒了。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