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的白板前,手裡握著一支藍色記號筆,正對著滿牆的數據圖表發呆。
窗外陽光比前幾天更烈了些,玻璃樣板在光線下泛出微微的藍邊,像是被鍍了一層情緒。
“劉哥,exce導好了。”阿芳從電腦前抬起頭,聲音裡透著點疲憊,“這回得看出點門道來。”
“是啊。”小林也湊過來,“咱們折騰了這麼多天,總得有點回報吧。”
劉好仃沒說話,隻是點了點頭,走到投影儀旁邊,打開了整理好的ppt。
屏幕上跳出一串數字:互動量增長210,轉發數翻了四倍,但銷售額……隻比去年同期多了8。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空氣仿佛都凝固了。
“這說明啥?”小林皺眉,“我們火的是熱度,不是銷量。”
“也不能這麼說。”阿芳反駁,“至少大家開始關注我們了。那個漢服女孩的視頻,到現在還有人轉發呢。”
劉好仃放下遙控器,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熱度”、“參與感”、“轉化率”。
他轉過身,看著兩人:“你們覺得,我們的策略對不對?”
小林和阿芳互相看了看,都沒說話。
“我覺得方向是對的。”劉好仃開口,“玻璃不再是冷冰冰的建材,它變成了表達個性的方式。問題在於,怎麼讓人願意掏錢買。”
“那怎麼辦?”阿芳問,“繼續搞體驗區?”
“可以,但要升級。”劉好仃說,“不能隻是拚玻璃,得讓人覺得——買了這個,生活就變了。”
小林忽然拿起手機刷了一下,指著屏幕說:“劉哥你看,有個博主拍了個視頻,用我們那種模塊玻璃做了個書架背景牆,評論都在問怎麼買的。”
“賬號名是什麼?”劉好仃問。
“叫‘出租屋改造指南’,粉絲不算多,但內容特彆實用。”
劉好仃記下了這個名字,又回到數據表前。
他點了點“用戶來源分析”那一欄,指著其中一項說:“注意這裡,社區展示點帶來的訂單,轉化率比線上高兩倍。”
“所以線下體驗才是關鍵。”阿芳眼睛亮了起來,“我們是不是該考慮長期駐點?”
“短期成本太高。”劉好仃搖頭,“但我們可以在幾個重點樓盤做試點,比如年輕人多、租房比例高的小區。”
“可預算……”
“先不考慮預算。”劉好仃打斷她,“先想怎麼做最有效。”
會議室氣氛慢慢熱了起來,三人圍在白板前,一邊討論一邊畫流程圖。
“我覺得還可以加一個‘曬單返現’機製。”小林說,“隻要他們上傳拚裝成果,就能領優惠券。”
“或者抽獎。”阿芳補充,“抽一次定製服務,或者限量款圖案貼紙。”
劉好仃聽著聽著,嘴角慢慢翹了起來。
他知道,這場評估不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而是為了找到下一站的方向。
幾天後,劉好仃召集團隊開了個總結會。
會議室牆上貼滿了圖表和便簽紙,像是一幅正在成型的地圖。
“這是我們這段時間的成果。”他說,“雖然銷售額還沒爆發式增長,但品牌認知度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