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倉庫門口,手裡握著一支鉛筆,正低頭在筆記本上寫什麼。陽光從頭頂斜斜地照下來,在他腳下拖出一道長長的影子。遠處傳來叉車的轟鳴聲和金屬碰撞的清脆響,像是一首不怎麼和諧的工業交響曲。
他抬起頭,看了眼牆上的流程圖,那上麵密密麻麻標注了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庫的每一個節點,像是某種複雜的迷宮地圖。可現實比這還要複雜得多。
“老李說得對。”他喃喃自語,“一邊缺貨,一邊積壓,這不是效率問題,是信息問題。”
阿芳就站在他身後不遠處,手裡拿著一份打印出來的表格,臉上有些疲憊,但眼神裡還帶著點興奮:“我剛統計完近三個月的延誤數據,情況比我們想象得嚴重。”
“有多嚴重?”劉好仃轉過身來。
“光是去年下半年,因為供應鏈延誤造成的訂單損失就有六萬多塊。”她把表格遞過去,“還不包括客戶投訴和信譽影響。”
劉好仃接過表格,翻了幾頁,眉頭皺得更深了些:“這些錢,都是被‘等’掉的。”
“等電話確認、等係統更新、等調度安排……”阿芳點頭,“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想快,是我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劉好仃沉默了一會兒,忽然笑了:“你們還記得上次協作測試嗎?”
“當然記得。”阿芳嘴角一翹,“那次小林差點把隊友氣哭。”
“可最後我們也找到了節奏。”劉好仃合上表格,“局部高效,不代表整體順暢。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整個鏈條都順暢起來。”
他說這話的時候,目光落在倉庫角落的一輛卡車上。司機正在跟調度員打電話,聲音有點大,語氣有點急。
“你能不能告訴我,明天到底裝不裝?我都等了兩個小時了!”
劉好仃看著這一幕,心裡忽然明白了什麼。他轉身對阿芳說:“走,回辦公室。開個會。”
會議室不大,但足夠坐下幾個核心成員。牆上掛著一張白板,上麵寫著“供應鏈協同試點計劃”,旁邊還貼著幾張便利貼,上麵是劉好仃昨晚熬夜整理的問題清單。
小林坐在最邊上,手裡端著一杯咖啡,眼神有點困,但精神頭還不錯:“劉哥,你說咱們這是要搞什麼?物流優化?信息共享?”
“都不是。”劉好仃拿起馬克筆,在白板上畫了個圈,“我們要做的,是打通關鍵節點。”
“什麼意思?”小林歪頭。
“我們的原材料采購、運輸、倉儲、生產對接,就像一個個獨立的小島。”劉好仃邊說邊畫,“島上的人看得見自己手裡的活,但看不見彆人的。”
“所以我們要搭橋。”阿芳接話。
“對。”劉好仃點頭,“第一步,先解決兩個最影響交付周期的環節——原材料信息同步和成品出庫調度。這兩個地方一通,整個鏈條就能動起來。”
“聽起來不錯。”財務部的老王推了推眼鏡,“但問題是,這需要投入,尤其是信息平台這塊。”
“我明白你的顧慮。”劉好仃笑了笑,“但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建一個大平台。我們可以先做個最小可用係統,比如用現有的工具,做一個實時庫存看板。”
“用微信小程序就行了吧?”小林突然插嘴,“我前陣子看到有公司做這個,挺方便。”
“聰明。”劉好仃衝他豎了個拇指,“技術不是問題,關鍵是思路。我們要讓信息跑得比貨更快。”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然後老王開口:“那具體怎麼推進?”
“很簡單。”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信息同步、流程簡化、責任明確,“先把這兩塊試點跑起來,過程中發現問題就調整。等我們跑順了,再擴展到其他環節。”
小林喝了一口咖啡,忽然問:“如果我們要做信息共享平台,是不是得找it那邊合作?”
這句話一出,會議室裡空氣好像變了點味道。所有人都看向劉好仃。
他沒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窗邊,看著外麵一輛剛剛卸完貨的卡車緩緩駛離廠區。陽光照在車身上,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