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陽光灑在廠區門口,劉好仃站在出貨區旁,手裡拿著記事本,一邊看車流一邊記數據。他穿著那件洗得發白的工作服,肩上還沾著昨天晚飯時不小心蹭到的醬油漬。
“這輛是去東莞的吧?”他攔住剛裝完貨的一位司機。
“對啊劉哥,不過我等了快四十分鐘才輪到我。”司機搖下車窗,“前麵那輛去廣州的愣是插隊了。”
劉好仃點點頭,在本子上畫了個圈:“行,我知道了。”
他轉身朝下一個車走去,腳步不急不緩,像極了他在廠裡巡線時的樣子。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但走路帶風這事,他還真沒落下過。
會議室裡,運輸組的幾個骨乾都到了,老李坐在角落啃蘋果,小王正低頭玩手機,阿芳則在黑板上寫了幾條問題。
“各位,”劉好仃一進來就敲了敲門框,“咱們今天不說係統、不聊庫存,就說一件事——物流配送。”
“劉哥,您是說送出去這塊?”小王抬起頭。
“沒錯。”劉好仃把筆記本攤開,“現在係統能查到貨什麼時候出庫,但實際送到客戶手裡還是慢。你們誰最近跑得多?”
“我去惠州最多。”老李嚼著蘋果說,“每次走高速都堵。”
“不是你一個人堵。”劉好仃翻了翻記錄,“上周五下午三點,有三輛車同時卡在同一個匝道口,繞了半小時才過去。”
“這不是我們的事吧?”小王嘟囔。
“當然不是。”劉好仃笑了笑,“但問題是,我們不能光靠司機的經驗決定路線。得有人統籌安排。”
他走到黑板前,在“流程優化”下麵加了一行字:調度+路線雙軌製。
“先解決內部的事,再談外部的效率。”他說,“比如裝貨排隊,你們覺得問題在哪?”
“就是亂!”老李把手裡的果核扔進垃圾桶,“有時候兩輛車擠一個口子,卸貨的還得等他們挪開。”
“還有司機自己找地方停,結果找不到,回頭又問。”阿芳補充。
劉好仃點頭,在本子上記下幾點關鍵點:“所以第一步,我們要理順廠區內的裝車流程。第二步,再優化路線規劃。”
“那怎麼改?”小王問。
“明天開始試行‘按單號叫號’。”劉好仃說,“倉庫那邊已經同意配合,裝貨順序提前排好,誰先到誰先裝。”
“聽起來像醫院掛號。”老李笑。
“差不多。”劉好仃也笑了,“省得大家搶位置,浪費時間。”
會議結束時,大家都帶著筆記離開,隻有老李臨走前說了句:“劉哥,其實門口那塊空地,要是劃個臨時停車區就好了。”
劉好仃看著他背影,心裡記下了這句話。
第二天一早,劉好仃帶著手機和筆記本,直接去了出貨口。
他站在高一點的位置,用手機拍下整個出貨流程,鏡頭掃過一輛正在裝貨的卡車,接著是一輛堵在路口的小貨車,最後定格在一個工人跟司機比手勢的畫麵。
“你說這車應該往左還是右?”司機探頭問。
“你自己看著辦。”裝卸工回了一句。
劉好仃放下手機,歎了口氣。
他走到那個裝卸工旁邊:“師傅,你們每天要裝多少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