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辦公室門口,手裡拿著一遝打印出來的流程圖。陽光從百葉窗的縫隙裡漏進來,在地上畫出幾條金線,像是某種無聲的提醒。
他低頭看了眼表,九點零七分。比昨天早到了三分鐘,這讓他有點得意——畢竟不是每個五十七歲的老普工還能像小學生一樣準時打卡。
“劉哥,您真打算把流程圖貼滿會議室?”小林從電腦後麵探出頭,一邊啃著包子一邊說話。
“不貼牆上,怎麼讓大家看清楚自己繞了多少彎路。”劉好仃把紙張攤開,“你看看這個審批流程,從車間到財務,中間要蓋六個章,比我老家過年祭祖還複雜。”
阿芳笑出了聲:“劉哥,您這比喻真是……接地氣。”
“我就是個接地氣的人。”劉好仃聳肩,“咱們現在技術還沒完全引進,流程倒是先把人給卡住了。”
小林擦了擦嘴,認真起來:“其實這些流程以前也不是沒改過,但每次都是‘上麵說先保留’,最後就不了了之。”
“這次不一樣。”劉好仃指著其中一頁,“我們要做的不是改流程,是理清楚流程到底在乾嘛。一個動作要是不能帶來結果,那它就是在浪費時間。”
阿芳點點頭:“我今天早上剛收到一份銷售部的操作手冊,足足二十頁,光是報銷單就要填三次同樣的信息。”
“這不是操作手冊,這是行為藝術。”小林搖頭,“他們是不是怕我們記性太好,故意讓我們練記憶力?”
眾人笑了起來,氣氛輕鬆了不少。
“這樣吧。”劉好仃拍了拍手,“今天大家先把這些流程圖都看一遍,然後標出三個問題:重複、冗餘、沒人負責。”
“聽起來像醫生查房。”阿芳調侃。
“差不多。”劉好仃點頭,“我們得先知道哪裡堵了,才能想辦法疏通。”
中午飯後,會議室裡已經擺滿了各種流程圖。有彩色打印的,也有手寫的,甚至還有用便利貼拚湊出來的。
“這是我整理的采購流程。”老陳指著一張密密麻麻的圖表,“你們看這兒,同一個審批節點,居然出現在四個不同的係統裡。”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四次確認同一個事?”小林皺眉。
“對。”老陳歎氣,“而且每次都要重新上傳附件,效率低不說,還容易出錯。”
“這就是典型的‘流程肥胖症’。”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幾個關鍵詞,“重複、冗餘、低效。”
“我覺得最嚴重的是責任不清。”阿芳插話,“比如這個質檢報告歸檔,三個部門都說不是自己負責,結果文件就一直卡在係統裡。”
“所以啊,”劉好仃環視一圈,“我們不是要優化流程,是要讓流程變得清晰、可控、可追蹤。”
“聽起來像教小孩走路。”小林笑道。
“沒錯。”劉好仃點頭,“剛開始可能走得慢,但隻要方向對,就不會走偏。”
正說著,老陳忽然“咦”了一聲。
“怎麼了?”劉好仃問。
“我在it資料庫裡翻到一張舊流程圖,還是十年前的。”老陳指著圖上幾個紅圈,“這幾個環節標注的是‘已廢棄’,但現在還在用。”
“這就怪了。”阿芳湊過去看,“為什麼明明廢除了,還要繼續執行?”
“可能是沒人管了,大家就這麼習慣性地做下去。”老陳聳肩,“就像有些規矩,一開始是為了防錯,後來成了儀式。”
劉好仃沉默了幾秒,低聲說:“流程不該是負擔,而是幫手。如果它變成了絆腳石,那就得動刀子。”
下午兩點,流程協調小組正式成立。
劉好仃讓阿芳牽頭,小林和老陳協助,每周彙總一次各部門的反饋。
“我們第一步,先從改動最小、影響最大的流程開始試點。”劉好仃在白板上畫了個箭頭,“先打通幾個關鍵節點,讓大家看到變化。”
“劉哥,有個問題。”小林舉手,“有些流程背後其實是人事關係決定的,我們現在動它,會不會有人不高興?”
“當然會。”劉好仃笑了笑,“但我們要做的是對企業有利的事,不是讓人人都舒服。”
“說得對。”阿芳點頭,“流程優化不是為了討好人,是為了提高效率。”
“不過也不能硬碰硬。”老陳補充,“我們可以先從那些明顯不合理的地方下手,讓大家先嘗到甜頭。”
“聰明。”劉好仃豎起大拇指,“改革嘛,就得講究策略。先易後難,先輕後重,穩紮穩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