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會議室門口,手裡握著一份打印好的報告。窗外的陽光不像前幾天那樣刺眼,反而帶著點溫柔的味道,像是提醒他:該換個方向了。
他低頭看了眼手表:九點差五分。比昨天早到了七分鐘,這讓他有點小得意——畢竟不是每個快退休的老員工還能像剛入職那會兒一樣講究時間觀念。
“劉哥,您真打算在戰略會上提‘國際品牌’這事?”阿芳從電腦後探出頭,一邊整理資料一邊問。
“不提它,怎麼讓大家看到咱們不隻是個玻璃廠。”劉好仃把報告展開,“你看看這個數據,流程優化之後效率提升了三成多,質量也更穩了。”
阿芳接過一看,眉頭舒展了些:“照這個節奏下去,確實有底氣走出去。”
“對啊。”劉好仃笑了笑,“以前我們是‘做出來就行’,現在得讓人知道我們做得好。”
小林在一旁點頭:“我剛跟海外客戶聊過,他們對我們產品的反饋其實挺積極的,就是不知道品牌是誰。”
“那就讓他們知道。”劉好仃沉聲道,“不然就算東西再好,也是替彆人養口碑。”
阿芳若有所思:“也就是說,我們要做的不隻是賣產品,還要講故事?”
“沒錯。”劉好仃點頭,“故事講好了,人家才願意買單。”
戰略會議當天,氣氛比預想中要熱烈不少。
牆上掛著公司最新的財務報表和市場分析圖,每一張都像是某種無聲的壓力測試。
“這是我們過去一年在國內市場的表現。”總經理指著投影,“增長穩定,但天花板也明顯。”
“如果我們想要突破,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劉好仃接話,“而國際市場,是我們下一步的必選項。”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然後有人開口:“可我們沒有海外運營經驗,貿然出手風險太大。”
“風險從來都是有的。”劉好仃緩緩道,“但流程改革已經證明,我們內部是可以調整的。隻要方向明確,執行到位,就不是冒險,而是布局。”
“那你覺得,我們應該先從哪兒切入?”另一位高管問。
“東南亞。”劉好仃毫不猶豫,“文化相近、物流便利,而且那邊對高品質建材的需求正在上升。”
“預算呢?”財務總監皺眉,“我們現在能調撥的資金有限。”
“流程優化省下的人力成本可以部分轉投品牌建設。”劉好仃翻出一頁數據,“而且我們可以小步試水,先做調研,再逐步推進。”
“聽起來是個穩妥的策略。”總經理點點頭,“那你準備怎麼組建團隊?”
“我已經在籌備一個跨部門專項小組。”劉好仃回答,“阿芳會擔任聯絡人,負責協調各方資源。”
阿芳微微一愣,隨即點頭:“我會儘快理清各部門職責,確保信息暢通。”
“很好。”總經理環顧一圈,“那就先按這個方向推進,大家有什麼補充?”
沒人說話,但不少人開始翻看手裡的材料,眼神裡多了幾分認真。
接下來幾天,劉好仃帶著阿芳和小林開始著手籌備工作。
他們在辦公室角落搭了個臨時“品牌出海作戰室”,牆上貼滿了地圖、競品分析和初步調研報告。
“這是第一份關於海外市場認知度的報告。”阿芳遞上文件,“整體來看,我們的產品在東南亞有一定的接受度,但品牌知名度幾乎為零。”
“那就從零開始。”劉好仃翻著報告,“我們得讓世界知道,中國製造,不隻是便宜,還有品質。”
小林笑道:“說白了,咱得學會‘包裝自己’。”
“沒錯。”劉好仃點頭,“以前我們靠價格打市場,現在得靠品牌贏信任。”
阿芳突然在筆記本上寫下幾個英文單詞:“cassstory。”
“什麼意思?”小林好奇。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品牌的核心。”她抬頭,“我們不隻是賣玻璃,我們是在講中國製造業的故事。”
劉好仃看著這幾個字,心裡忽然有種踏實的感覺。
“說得對。”他說,“我們不是去搶市場,而是去交朋友。”
某天晚上,劉好仃獨自坐在辦公室裡,手裡拿著一本舊書——《全球品牌案例研究》。封皮有些泛黃,邊角也卷了,但他一直舍不得換。
他在書頁間夾了一張照片,是年輕時在深圳創業拍的第一張產品照。那時候玻璃還沒現在的精度,但他記得那種專注的眼神。
他輕輕翻開書,目光落在一頁關於“品牌定位”的段落上。
“品牌不是掛在牆上的口號,而是刻進骨子裡的信念。”
他笑了笑,合上書,把照片重新夾回去。
他知道,這條路不容易,但他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第二天早上,劉好仃特意換了件乾淨整潔的襯衫。鏡子前的他顯得格外精神,連白發都整齊地往後梳著。
他對著鏡子點了點頭,轉身出門。
阿芳無意間瞥見這一幕,心裡默默記了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知道,有些改變,是從一件衣服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