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站在作戰室門口,手裡捏著一支快沒墨的記號筆。玻璃窗上還留著昨天畫到一半的品牌關鍵詞草圖,陽光從側麵斜照進來,在“cassstory”幾個字上投下一道淡金色的光暈。
他低頭看了眼手表:九點剛過兩分鐘。比昨天晚了五分鐘,但他並不在意——畢竟不是每個快退休的老員工都得像年輕時候那樣講究時間觀念,尤其是在品牌調研這種“摸不著邊”的工作裡。
“劉哥,數據平台那邊說隻能調出部分競品的公開資料。”阿芳從電腦前抬起頭,“他們要求我們提供正式授權函才能訪問完整數據庫。”
“那就寫唄。”劉好仃一邊往白板上寫字一邊回答,“讓行政部蓋個章,再加一句‘為國際市場合作做準備’就完事了。”
“可萬一他們問具體合作對象呢?”阿芳皺眉,“我們現在連目標客戶名單都沒確定。”
“那就先定幾個大牌子。”劉好仃笑了笑,“比如德國那個什麼……叫啥來著?”
“scas。”小林在一旁翻著資料回答,“他們在建築玻璃領域占有率很高。”
“對,就是這個。”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名字,“先研究這些大牌怎麼講故事,咱再學著講自己的。”
阿芳點點頭,繼續敲著鍵盤:“我剛才整理了幾家國際品牌的官網內容,他們的品牌故事大多圍繞創始人、傳承、環保理念展開。”
“環保?”劉好仃停下筆,“咱們現在還沒搞綠色生產流程啊。”
“但可以講真實的故事。”阿芳翻開筆記本,“比如我們是怎麼一步步提升產品質量的,還有這些年工廠的變化。”
“對。”劉好仃點頭,“真實才是最打動人的。”
小林忽然插話:“我還發現一個趨勢,很多品牌都在用短視頻和社交媒體講品牌故事,尤其是麵向年輕市場。”
“那我們就得學會用新方式說話。”劉好仃沉吟片刻,“以前我們是靠價格打市場,現在得靠情感贏信任。”
阿芳看著白板上的關鍵詞,忽然開口:“劉哥,你覺得我們的品牌故事應該怎麼講?”
劉好仃沒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窗邊,望著廠區忙碌的身影。
“我們不是去搶市場,而是去交朋友。”他說,“所以故事得讓人願意聽、聽得懂、記得住。”
阿芳低頭在本子上寫了幾個詞:“真實、可靠、有溫度。”
“沒錯。”劉好仃轉身,“這三個詞,是我們品牌的核心。”
會議室裡,氣氛比預想中要熱烈不少。
牆上貼滿了從各種渠道收集來的品牌資料,每一張都是某種無聲的壓力測試。
“這是我們初步整理出來的幾個主要競爭對手。”阿芳指著投影,“包括德國schott、日本agc、美國ppg等。”
“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強調技術領先、可持續發展、以及……品牌故事。”小林補充道,“特彆是品牌故事,幾乎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曆史背景、價值觀表達,甚至還有專門的品牌博物館。”
“聽起來像是給產品加了個靈魂。”劉好仃笑著接過話頭,“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模仿,而是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聲音。”
“問題是我們沒有那麼多資源建博物館。”一位小組成員提出質疑,“也沒有海外運營經驗。”
“誰說一定要建實體博物館?”劉好仃反問,“品牌故事不是掛在牆上的口號,而是刻進骨子裡的信念。”
會議室裡安靜了幾秒,然後有人點頭:“說得對,故事不是用來炫耀的,是用來傳遞價值的。”
“那我們就從零開始。”劉好仃翻出一頁數據,“先梳理幾個大品牌的傳播路徑,看看他們是怎麼把故事講出去的。”
“我可以負責整理他們的傳播渠道。”小林主動請纓,“比如他們用哪些平台發布內容,頻率如何,用戶反饋怎麼樣。”
“我來做關鍵詞分析。”阿芳也加入,“看看他們常用的詞彙、語氣、情感傾向。”
劉好仃看著兩人,心裡忽然踏實了許多。
他知道,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隻要方向對了,腳步就不會錯。
接下來幾天,劉好仃帶著阿芳和小林一頭紮進了資料堆裡。
他們在作戰室角落搭了個臨時“品牌故事分析台”,牆上貼滿了不同品牌的宣傳語、視覺風格對比圖、社交媒體互動截圖。
“這是第一份關於品牌故事傳播模式的報告。”阿芳遞上文件,“整體來看,大部分品牌都會圍繞創始人家族、技術創新、社會責任這幾個維度展開敘述。”
“但我們沒有那麼久的曆史。”小林翻著資料,“也沒有明星企業家。”
“沒關係。”劉好仃拿起一支筆,在紙上畫了個圈,“我們可以從自己出發,講中國製造的真實故事。”